新華社喬治敦10月5日電 通訊|一橋通萬家——記中企承建圭亞那新德梅拉拉河大橋正式通車
新華社記者孟宜霏 許咏政
這是10月5日在圭亞那首都喬治敦拍攝的晚霞中的巴拉特·賈格迪奧-德梅拉拉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鐵建國際供圖)
10月的第一個周日,對於圭亞那人民來説有着特殊的意義。上萬名民眾從四面八方匯聚於中企承建的巴拉特·賈格迪奧-德梅拉拉河大橋,期盼見證大橋通車。傍晚時分,大橋兩端四座將圭亞那國徽元素羽冠、王蓮、河流融於一身的塔冠點亮燈光,照亮了德梅拉拉河的水波。
“今後,我再也不用凌晨4點起床了。”住在首都喬治敦的馬西埃·巴克利每天往返於德梅拉拉河兩岸通勤,常因交通擁堵單程耗費3小時以上。
圭亞那,意為“多水之鄉”。該國河網密布、溝渠縱橫。橋梁之於國家,不僅是交通通道,更是連接生活與夢想的紐帶。
此前德梅拉拉河上有一座浮橋。浮橋建於1978年,運力早已無法滿足民眾生活需求。高峰期擁堵時段單向通車,駕駛員常常要在橋下等待一個小時以上。
10月2日,在圭亞那首都喬治敦,中國工人在巴拉特·賈格迪奧-德梅拉拉河大橋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許咏政 攝
“從第一次聽説會建新橋時,我就期盼著通車的那一天。每次通過浮橋,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望一眼不遠處在建的新橋,多麼雄偉、壯觀、漂亮、現代!”巴克利興奮地説。
“隨着大橋通車,當代人及子孫後代獲得了一份珍貴禮物——與至愛之人共度更多美好時光。”圭亞那主流媒體《圭亞那紀事報》5日在報道中寫道。
“新橋的意義遠不止混凝土結構本身。大橋通車後,從新建住宅區到喬治敦市中心僅需30分鐘左右車程,這將大幅提升民眾幸福感。此外,由於與公路網互聯互通,新橋通車將開闢更廣闊的經貿發展前景,為圭亞那人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圭亞那公共工程部長埃奇希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10月5日,在圭亞那首都喬治敦,一名男子揮舞圭亞那國旗在巴拉特·賈格迪奧-德梅拉拉河大橋上與身後的煙花合影。新華社記者 許咏政 攝
大橋全長約2900米,是圭亞那迄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圭亞那總統阿里、總理菲利普斯、副總統賈格迪奧,中國駐圭亞那大使楊揚等兩國政要及社會各界代表參加了當天的通車儀式。新橋剪綵後,河面上船隻齊聲鳴笛,一組船隊從浮橋方向出發,緩緩從新橋下駛過。
承建方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大橋的建造、施工過程。從地質勘探到打下第一根樁基,僅前期籌備就歷時近一年,建設過程中也困難重重。
當地天然砂細顆粒含量過高,不符合高強度混凝土配合比要求,而進口砂又成本高昂、運輸周期漫長。該項目總工程師寧廣委受明代水利學家潘季馴“束水攻沙”理念 啟發,從本地砂中分離出符合標準的中粗砂,成功突破材料瓶頸。此外,項目地處熱帶河口地帶,地質松軟、水流湍急,氣候高溫多濕、雨量充沛,施工環境異常複雜。
這是9月27日在圭亞那首都喬治敦拍攝的巴拉特·賈格迪奧-德梅拉拉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鐵建國際供圖)
吊車操作員羅勒萊克斯·泰勒説:“這份工作讓我不斷挑戰自我,不斷成長。在中國同事的指導下,我不僅學會操作不同機械,還學會在各種環境中保持精準。”泰勒説,為家鄉建設大橋讓他找到熱愛的事業。
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加勒比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志良説,他們在工程施工中高度重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嚴格回收廢機油,注意控制噪音、揚塵與燈光污染。
“三年前,大橋還只是個想象,如今已成為現實,真真切切矗立在眼前。”參加通車儀式的羅梅爾·索克魯姆將大橋照片、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上,希望更多人看到這座新地標。他在社交媒體上稱讚道:“每一位建設者都功不可沒,他們的工作效率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