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題:“蛟龍”潛冰洋——創新開展北極深海生物調查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日前在北極順利完成10余次載人深潛,看到了一個豐富多樣的海底動物世界,採集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樣品。同時,創新開展北極深海生物調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研究的新方式。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北極冰區下潛。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獲取高完整度的北極深海樣品
“蛟龍”號在北冰洋開展載人深潛科考作業,既是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務的主要內容。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深海一號”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保障下,“蛟龍”號、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在北極共完成10余次下潛調查,探索形成了極地密集冰區“兩船一潛器”、少冰區“一船兩潛器”的作業模式,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能力持續增強。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潛歸來。(胥維坤 攝)
“‘蛟龍’號採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積物和海水樣品,獲得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生物樣品。”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夢娜説,“蛟龍”號載人深潛獲取的高完整度的生物樣品,既豐富了我國極地標本資源共享&&,也有利於後續形態鑒定和科學研究。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帶回的深海生物樣品——海蛇尾。(那傑英 攝)
深潛海域生物多樣性較高
“蛟龍”號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載人深潛。與之相比,北冰洋緯度高、氣候寒冷,“蛟龍”號所見北冰洋的生物分佈情況如何?
此次在北極駕駛“蛟龍”號下潛作業的潛航員傅文韜、齊海濱和趙晟婭告訴記者,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蛟龍”號所見的北冰洋調查海域生境獨特,普遍呈現出底棲生物密度大、個體小、生物多樣性較高的特點。此外,不同地質環境的底棲生物群落組成,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記者檢視“蛟龍”號拍攝的北極深海影像資料看到,海蛇尾、海百合、海星、海葵、魚類、蝦類等比較常見,沒有看到常見於深海海山或深海平原的珊瑚和海參等底棲生物類群。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拍攝的深海生物——鰩魚。(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圖)
無需採樣實現深海物種形態鑒別
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首席助理、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德威介紹,此次北極生物調查的一大創新,是實踐了基於人工智能(AI)識別技術的深海生物原位檢測模式。突破傳統調查局限,實現深海物種形態鑒別,再結合岸基的環境DNA分子驗證,實現智能化和高效化地識別與鑒定底棲生物。
此次科考除了“蛟龍”號在北極冰區下潛,還完成了首次極區載人潛水器與無人潛水器的水下協同作業,無人潛水器拍攝了“蛟龍”號取樣的視頻,也拍攝了豐富的深海生物視頻。
許學偉&&,在此次考察中,科研人員通過高清影像資料AI識別技術初步發現,調查海域的底棲生物密度、種群組成等存在顯著空間差異,獲得的資料有助於提升人類對極區海域生態系統的科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