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霍尼亞拉9月14日電 通訊丨中所醫療合作為所羅門群島百姓帶來福祉
新華社記者張淑惠 劉曉宇 馬平
“我代表全家人,發自內心地向中國醫療隊&&感謝……”話未説完,所羅門群島男子諾曼·巴西已是淚流滿面,“感謝中國及時伸出援手,現在我小兒子塞繆爾的身體恢復得很好,甚至比他生病前還要強壯。”
這是9月9日在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拍攝的中國援建的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及附近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15歲的少年塞繆爾剛經歷過一場跨太平洋的生命救援。半年前,胸悶、氣促的症狀纏上了他,經中國醫療隊檢查,他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急需手術。然而,當地醫院因條件有限無法實施該手術。
“通過中所醫療合作機制,我們迅速&&到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決定把塞繆爾轉運到國內診斷治療。”第四批援所羅門群島中國醫療隊隊長趙雪珂告訴新華社記者,今年6月,塞繆爾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功進行了手術治療,然後康復出院。
塞繆爾的經歷正是中國和所羅門群島醫療衞生合作造福當地百姓的一個例證。
這是9月9日在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拍攝的中國援建的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中國跟所羅門群島2019年建交以來,醫療衞生領域的合作始終是兩國全面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6年來,中國在醫療物資援助、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醫護人員能力培養方面,向所羅門群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切實幫助所羅門群島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也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切切實實的福祉。”中國駐所羅門群島大使蔡蔚鳴日前在霍尼亞拉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蔡蔚鳴還介紹説,中國援建的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於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成為霍尼亞拉的重要地標,也是中所醫療衞生合作的旗幟。
在霍尼亞拉的城市主幹道旁,一棟嶄新的4層現代化建築坐落在海邊,從遠處就能看到醒目的“中國援助”標誌——這就是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走進綜合醫療中心,候診大廳坐滿了正在等候的當地患者,他們很多一早就前來排隊。
“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的建立將會挽救很多生命。”所羅門群島衞生和醫療服務部長博薩瓦伊説。
9月9日,第四批援所羅門群島中國醫療隊隊長趙雪珂在位於霍尼亞拉的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趙雪珂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希望能夠給他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所以我們正在結合各專業,通過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的‘師帶徒’方式,爭取用3到5年的時間,讓本地醫護人員能掌握更多醫療技術,單獨完成疾病診斷及治療。”
當地醫生西蒙·霍拉拉跟着中國醫療隊學習針灸2年後,已能為患者施針。他説:“中國醫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毫無保留地指導我。”
據了解,中方從2022年開始向所羅門群島派出援外醫療隊,迄今已派出共4批,專業涵蓋全科醫學、檢驗科、感染科、心血管內科、泌尿外科、腎內科等當地急需科室及中醫針灸科。第四批援所醫療隊8名隊員於今年3月抵達,執行為期一年的醫療援助任務。
蔡蔚鳴説,中方幫助所方提升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實現從“輸血式”援助向“造血式”合作轉變。他還透露,目前已有超過100名所方醫療衞生領域的官員和醫務工作者赴華參加研修培訓。
9月9日,在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塞繆爾(右二)與父親諾曼·巴西(右一)在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綜合醫療中心的導診&與護士交流。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今年8月從貴州返回霍尼亞拉後,塞繆爾已重返校園。如今他理了一個很酷的髮型,個子比父親高出一頭。為確保術後順利恢復,中國醫療隊每個月對他進行定期隨訪。
“在中國的經歷真的感覺很好。沒有中國的幫助,我今天根本無法坐在這裡。”塞繆爾説,“我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到中國上大學,將來做一個工程師。”
父親諾曼也説:“是的,他應該從中國學習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