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拍攝的“張保仔號”帆船。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新華社香港9月14日電 題:閱盡千帆 “船”承匠心
謝妞
夕陽西沉時,海面被落日余暉映照得波光粼粼,維多利亞港迎來極具詩意的時刻:兩岸的高樓大廈燈光漸次亮起,海面上一艘奪目的紅色中式木帆船徐徐駛過……這“一抹紅”成為維港標誌性一幕,讓不少訪港旅客印象深刻。
8月2日,區世傑與“張保仔號”帆船合影。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在香港的高樓之間登上了一艘江湖慢船,現代繁華與傳統情懷在這片海面上完美交融。”來自上海的旅客顧佳寧看著海面上的“張保仔號”感慨道。
一雙巧手,將參天原木打造成可揚帆出海的木船。這艘獨具香港文化特色的傳統中式木帆船,就是“張保仔號”帆船,由香港光明船廠第三代傳人區世傑和他的父親區渭手工打造。
8月2日,區世傑在介紹“張保仔號”帆船。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走進筲箕灣阿公岩,一排鐵皮屋盡入眼簾,綠色招牌上寫着“光明船廠”四個大字。船廠共有兩層,底層較昏暗,鋪滿木材及拖船工具,連接着室外小碼頭。採訪當日,平日在維港穿梭的“張保仔號”停泊在船廠外的小碼頭等待日常檢查。
記者跟隨區世傑回到船廠內部,他打開一個精緻木箱,從一疊疊牛油紙中抽起一卷,小心翼翼地攤開——這正是當年“張保仔號”的圖紙,上面各類數字、形狀等皆有詳細標注。
“張保仔號”誕生於2006年,彼時的船廠因訂單減少陷入經營困難。“偶然經人介紹,有一個客戶要訂做一艘營業船,但因為結構特別複雜,業內少有人敢接單。”看到設計圖紙後,連經驗豐富的這對父子也犯了難。
“張保仔號”高高豎起的三根桅桿,帆布張揚,與以往營業船相去甚遠。區世傑介紹,與鋼鐵船或纖維船相比,木船在海浪過後能更快恢復平穩,夏天船艙內溫度也更舒適。用多長多厚的木頭、怎樣處理、要刨掉多少,都靠師傅判斷。“即使是0.5厘米的誤差,都足以令木板無法接合、發生漏水。”
“這是我從業以來第一次做體積如此龐大的營業船。”區世傑説。
8月2日拍攝的“張保仔號”帆船。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出於“大膽試試,總好過倒閉”的念頭,父子倆耗時約9個月建成“張保仔號”。這一當年為維持船廠經營接下的訂單,從此成為區世傑引以為傲的作品。“看著自己做的這艘標誌性中式帆船,在維港上載着世界各地的乘客看香港風景,真的很自豪。”
香港開埠後成為亞洲重要的貿易轉口港,維多利亞港的船隻絡繹不絕,也造就了香港造船業的蓬勃發展。
光明船廠由區世傑的外祖父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再由其父親區渭接手。區世傑從13歲起和父親學習造船技術,經手的大小船隻數十艘。父親並非採用傳統的“手把手”教學,而是讓他在不同工序中擔任“補位幫手”,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起初總想嘗試走捷徑,省略複雜的工序,結果犯錯只能推倒重來。其實造船和做人一樣,要穩紮穩打。”區世傑説。
他回憶説,上世紀80年代是船廠鼎盛時期,除六七個自傢伙計外,還要聘請三四十名工人一同幫忙,才得以應付造船訂單。香港海面上有五成至六成營業船出自這裡,它們接載游客、居民、工人等往返各地,其中包括久負盛名的海上餐廳珍寶海鮮舫的接駁艇。
8月2日,區世傑在“張保仔號”帆船上。新華社發(呂小煒 攝)
然而,隨着較為輕便的新型船隻興起,傳統手工木船由於原料價格昂貴等原因,歷經三代人傳承的船廠生意逐漸下滑,市場上造船的需求近乎絕跡,船廠業務主要從造船轉為維修船隻、清洗船底等。
如今,六旬的區世傑已經是香港造船業內較為年輕的造船師傅。他笑言,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近幾年,陸續有團體到船廠參觀,區世傑也準備了許多香港在中式帆船製造方面的小故事,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對這項技藝産生興趣。
區世傑興致勃勃地帶着記者上了船廠二樓,過去35年他居住在此。千帆過盡,歲月靜好,平日他會在這裡組裝不同樣式的中式帆船。這方天地也成為他的“私人珍藏館”,擺滿各式各樣的船模型,“張保仔號”模型赫然在列。
“我始終覺得中式帆船是最漂亮的。”區世傑目光灼灼,毫不掩飾對中式帆船的喜愛。他依然期待着有機會再現香港製造的精湛技藝,讓更多中式帆船在維港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