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在廣州召開《走在前列的廣東實踐》高校思政實踐課程介紹會,課程圍繞“講什麼”“如何講”“誰來講”進行總體設計,制定了6條線路的“教學路線指引”,讓課程內容更加生動鮮活。這是廣東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奮力開創廣東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又一標誌性成果。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引。講好“大思政課”,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必要條件。
在廣東,思政課正全方位融入各學科、各學段、各場域,“大思政課”不斷走深走實,為全國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生動注腳。
從“思政課程”到“學科思政”
在廣州實驗中學,“思政+考古”已成為特色課程。在他們的開學第一課上,以《走近考古》為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與孩子們現場分享了“考古日記”,揭秘城市考古工作,探尋羊城歷史的足印。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變成“小考古迷”。同學們在歷史文化的滋養中健康、茁壯成長,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思政課堂不但搬到了考古現場,還上到了露營星空下、巴士專線上。華南師範大學致力於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學校結合年輕人最熱衷的露營,打造“星空下的對話”;開通紅色巴士專線,把城市地標的點端形成沿途的線連接起來,串聯成移動課堂。“我們把星空、草地當教室,將紅色巴士當課堂,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曾被評為廣東“最受歡迎輔導員”的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丹丹説。
隨着思政課建設的不斷深入,思政教育不僅僅局限於思政課堂,更深入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之中。
在廣州市番禺區大石小學的一堂數學課上,老師臧碧玉以“在民族村一日游”為主題,通過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寫一寫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分類、分步計數以及數形結合的方法,了解民族文化,培養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精神。
廣州越秀區教育局副局長吳照東説:“在學校,人人都應該是思政老師,思政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更需要打破邊界,融入到各個學科。”
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聽完“多語種+思政”系列精品課後,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中山大學通過加強課程思政規劃設計,組織修訂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建立多元化、多維度評價考核機制等舉措,實現課程思政覆蓋率超過90%;廣東廣雅中學的學生們期待每週一觀察分析時事熱點的《雅聞天下》新聞短課,愛上紅色經典劇欣賞等內容的歷史課……
廣東既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17萬,佔全國近十分之一。近年來,廣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發揮好思政課關鍵課程作用,紮實辦好“大思政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林如鵬&&,“廣東全面構建‘大思政’工作體系,拓展‘大課堂’、建強‘大師資’、構建‘大格局’。”
廣州是全國最早推進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城市之一,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協同創新中心,兩年一屆開展思政課“三百”工作,即每屆推薦評選100個思政優秀教師、100個思政課題、100堂思政微課。通過高校跟地市教育學院、高校跟中小學、高校名師工作室跟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建立32個共同體,全面推進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共同體建設試點工作。
“按照小學啟蒙性學習,初中體驗式學習,高中常識性學習,大學思辨性學習,我希望我們的思政課教學內容是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有機統一。”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説。
廣州市越秀區政協副主席、越秀區教育局局長鄒衛紅認為,“一所學校只有把思政教育辦好,才能説是辦好了學校。學校是否能走得遠、走得強,與對學生的思政培養緊密相連。”
從教室“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
每逢假期,便有一群群“紅領巾”走街串巷,成為廣州紅色史跡裏的一道風景線。近年來,廣州市越秀區探索構建多元立體的紅色研學體系,讓紅色資源“活”起來、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學子從學校“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不斷提高,有趣有料、入腦入心有實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豐富的營養劑。作為廣州紅色資源最富集的地區,越秀區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7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1處紅色革命遺址和124處紅色旅游點。以這些“家門口的紅色學堂”為基地,越秀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感受歷史的脈動。
在廣州市鐵一小學的校史館內,六年級學生羅可兒正給低年級學生講解學校歷史。“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學到了關於鐵路的歷史和學校的發展史,我也增長了知識。”她説。
鐵一小學通過“學、訪、講、唱、畫”五個主要活動形式,在學生中開展立體研學活動。“無論是學校內的校史館,還是城市中的博物館、科技館,都是做好‘三全育人’的重要場地。要用好區域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紅色主題活動,讓學生達到知行統一,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教育作用。”學校黨委書記張婥恩説。
走出教室,思政課的施教空間更為廣闊。除了紅色史跡之外,一批批學子走向山海,走入社會基層,親身體驗閱讀社會之變。
在廣州市第二中學,學校老師通過帶領學生參與社會話題調研的方式,了解社會發展變化。學校德育處主任劉沛新告訴記者,在一次帶領學生進行的生育政策調研過程中,學生們更好地學習了當前的國家政策,也了解了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通過調研、訪問、報告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思政教育不僅僅是內化於心,還要外化於行。”他説。
實踐教學基地是推動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抓手。廣東設立首批24個省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166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建設,指導學校充分挖掘廣東豐富文化遺産和紅色資源,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在廣袤的南粵大地上,一批批學生在生機勃勃的田野上書寫青春故事。自廣東實施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和高校畢業生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以來,每年都有超10萬名大中專學生奔赴縣鎮村開展定向服務,為廣東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華南農業大學“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行動”已開展1年多,2萬餘名師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117個縣區、4400多個行政村開展了大量紮實的社會調研,收集了豐富有效的調研數據,形成了多個專項報告。華農生命科學學院學生劉嘉慧説:“我想結合我的專業,研發本地特産新品種,給村裏創造更多收入。”
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冉波&&,入隊、入團、入黨是青年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共青團在學校思政課建設中要積極發揮主力軍作用,推動黨、團、隊育人鏈條相銜接相貫通,加強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推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深入融合。
在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網絡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對於“數字原住民”來講,做好網絡思政工作尤為重要。
去年4月,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保安劉國連在網絡走紅,他手寫了一篇《華師全體師生文明禮貌有感》貼在圖書館內,蒼勁有力的字體,飽含情感的文字,深深地打動了學校師生。
這條感人事跡是華南師範大學“晚安華師”公眾號團隊發掘的新聞,通過互聯網傳播後,瞬間引發熱議。“熱情禮貌的保安叔叔瞬間感染了我,文明禮貌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事情!”“向保安叔叔學習!”……
“通過挖掘學校內的感人事跡,用主流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在身邊人身邊事中學習,使教育更入腦入心。”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陳正宏説。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廣州市越秀區用一份思維導圖向記者展示了思政教育工作思路。這份導圖將相關的法律和指導性文件轉化為教育的策略和行動指南,形象地繪製出德育圖譜,包括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內容。
“思政教育的落實就像是畫‘工筆畫’,時時處處事事人人都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角色都應該是思政課老師。”廣州市越秀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主任陳曉説。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做好“大思政課”的關鍵,在於是否了解學生需求,傾聽他們的心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以問題為導向,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做活、做新、做實。
由師生原創的大型話劇《紅色甲工 血色浪漫》在華南理工大學已上演19場次,觀看達2萬人次。話劇再現了百年前的革命前輩周文雍和陳鐵軍壯烈淒美的愛情故事、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話劇結束時,全場觀眾與演員都深受教育。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一方面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將思政教育的資源延伸至校史深處,將“紅色甲工”“華南工學院”的辦學歷史與黨史、國史有機融合傳播,另一方面採取多重藝術表演形式,引入多媒體全景式的現代手法,還利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最新科技創建新校史館,通過立體沉浸視聽功能智慧交互,激活紅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
“我們永遠把學生放在C位。把握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徵和感官規律,堅持品牌化培育、創意化設計、系統化建設,精準化、精細化、精緻化投放優質思政內容和産品,推進思政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思政新格局。”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説。
作為廣東唯一一家獲批國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的職業院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試點實施“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後一公里”,將實踐教學場景搬進社區,將學生社區打造成思政教育新課堂。學校黨委書記陳爽介紹説:“學校讓思政隊伍、學業導師、專任教師下沉到學生社區,讓企業技術骨幹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結合廣東改革發展鮮活案例‘開門辦課’,創建以智能化技術還原紅色歷史場景的VR沉浸式課堂,打造網絡思政育人矩陣。”
廣東省委把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程,先後印發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行動計劃、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若干措施、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工作措施等文件,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總協調、省委教育工委主抓、各有關部門合力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成立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全省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分層分類指導。
在廣東,省領導帶頭到學校講思政課,每學期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上“思政第一課”,已經常態化制度化。2019年以來,省領導講授思政課超50人次,高校黨政主要領導講授思政課超3200人次,有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記者陳凱星 周強 鄭天虹 胡拿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