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人又滿了,再開一個班!”——感受塔吉克斯坦的“中文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4 16:38:26
來源:新華網

通訊|“人又滿了,再開一個班!”——感受塔吉克斯坦的“中文熱”

字體:

  新華社杜尚別9月14日電 通訊|“人又滿了,再開一個班!”——感受塔吉克斯坦的“中文熱”

  新華社記者李任滋

  9月中旬,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依然驕陽似火,最高氣溫接近40攝氏度。位於塔國家圖書館的孔子學院中國廳教學點,2025年秋季學期中文課報名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學生們學習中文的熱情勝過酷暑,報名工作片刻不停。

  這是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拍攝的中文課報名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這個班人又報滿了,再開一個每週二、四、六下午兩點到三點半的班。”剛走到中國廳門前,記者就聽到響亮的聲音。走進門內,記者看到幾十名學生和家長正圍着工作人員報名,溝通只能靠喊。

  剛剛這聲音來自孔子學院老師王惠娟,她是今天報名工作的負責人之一。整整一天,她不停地為當地學生和家長進行登記、分班、介紹。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王惠娟老師(前右二)在報名現場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今天有近百名學生報名了下半學年的中文課。一天下來很緊張,但也很有成就感。”孔子學院中國廳教學點負責人李建軍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塔吉克斯坦人開始學習中文,當地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設了中文課。報名我們課程的以中學生為主,很多都是為了赴華留學。”

  17歲的拉蘇爾在父親的帶領下前來報名,“我希望能學好中文,將來去中國留學。”拉蘇爾的父親有中國同事,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堅定了去中國留學的願望。

  同樣17歲的阿卜杜拉希姆告訴記者,“我學習中文已有三年。今天是來幫15歲的弟弟報名。我倆都十分嚮往去杭州留學。”

  今年11歲的優素福是報名現場年齡最小的學生之一,這是他第一次報名中文課,“我長大後想去上海讀大學。媽媽告訴我,早些開始學習中文,以後就能更好地適應在那裏的生活。”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李建軍老師(中右)在報名現場和學生家長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記者準備離開時,一名學生家長主動與記者攀談,當問起她為什麼送孩子學中文時,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現在選擇學中文,就像以前選擇學英語一樣,意義非凡。”

  熱火朝天的中國廳裏,充滿了對中國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期望。

  臨近夜晚,當日的報名工作結束,記者才終於有機會請孔院老師講講“中文熱”背後的故事。

  李建軍介紹,在他授課的班上,經常能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上課的情景;有的學生為了學寫漢字,常常一個字就抄滿滿的幾頁紙;還有的學生家住杜尚別周邊的農村,來上課需要步行許久再換乘車輛,每次上課往返要50多公里,即使如此也堅持了下來。

  “他們對中文發自內心的熱愛讓我們深受感動,更激勵着我們一定要教好中文,對得起孩子和家長。”李建軍説。

  據塔霍瓦爾國家通訊社報道,目前在華塔吉克斯坦留學生超過5000人。塔民族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孫靜介紹,自2008年8月成立以來,該孔子學院累計培養中文學習者超4.2萬人次。

  時曉宇是在塔民族大學攻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去年她曾在孔院中國廳教學點為學生授課。她告訴記者,她認識的朋友中,有的人在當地大學已讀到大四,在拿到留學中國的機會後依然前往中國從頭讀起,這讓她深受觸動。“毫無疑問,在塔吉克斯坦學習中文、去中國留學已然成為一種潮流。”時曉宇説。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一名學生展示中文課所用教材。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17歲的阿卜杜拉希姆(右一)與李建軍老師(左一)用中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學生家長在為孩子報名。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這是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拍攝的中文課報名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9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廳,拉蘇爾(左)在父親的帶領下前來報名。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