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法國”示威席捲法蘭西 新總理上&碰上全國抗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1 15:20:35
來源:新華網

“封鎖法國”示威席捲法蘭西 新總理上&碰上全國抗議

字體: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法國多座城市10日發生大規模游行示威,抗議前任總理貝魯此前提出、旨在削減財政支出的預算草案。就在一天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剛剛任命原國防部長勒科爾尼為新總理。

  媒體和分析人士認為,這場騷亂的背後,是貝魯政府因信任投票失敗倒&的政治余震,更是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縮影。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街頭,示威者用垃圾桶封鎖道路。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裏薩爾攝)

  “封鎖法國”

  據法國內政部統計,10日當天全國總計超17萬人參加這起名為“封鎖法國”的抗議活動。法國總工會則宣布有25萬人參加。

  內政部在其官網發布警方在雷恩市環城公路清除抗議者所設路障的視頻,強調對暴力行為“零容忍”。內政部&&,當天約8萬名警察和憲兵維持社會秩序,各地警方共逮捕473人,其中在首都巴黎逮捕203人。13名警察在執行任務時受傷。巴黎市中心一家餐廳和一棟建築在抗議活動中遭燒燬。

  法國教育部宣布,當天全國約有100所高中停課,另有27所學校遭示威者封鎖。

  受抗議活動影響,法國多地鐵路交通暫時中斷。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只開放少數幾個展廳,奧賽博物館關閉。

  據法國媒體報道,新任總理勒科爾尼當晚前往設在內政部的跨部門危機處理辦公室,研判局勢發展。

  今年7月,時任總理貝魯公布2026年預算草案,計劃削減財政支出438億歐元,以防範公共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劇,具體舉措包括把兩個公共假日改為工作日、醫保支出增幅減半等。這一草案引發巨大爭議,遭到民眾普遍反對,也成為10日法國全國抗議活動的導火索。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街頭,警察阻止示威者用垃圾桶封鎖街道。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裏薩爾攝)

  兩大難題

  貝魯領導的政府8日未能通過國民議會信任投票,貝魯9日代表政府向馬克龍遞交辭呈。馬克龍隨後任命勒科爾尼為新總理。

  至此,貝魯成為馬克龍總統任期內下&的第六位總理,也是法國一年多以來第三位辭職的總理。媒體和分析人士認為,貝魯的辭職表明法國再次陷入“政治癱瘓”,暴露出法國高福利體系難以維繫和實質性改革難以推進兩大治理難題,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歐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縮影。

 9月10日,在法國巴黎總理府,法國卸任總理貝魯(右)與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出席交接儀式。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裏薩爾攝)

  一是高福利帶來高債務,高福利體系難以維持。貝魯的下&和削減福利直接相關。法國是世界公認的高福利國家,然而近年來受生産力下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影響,高福利體系給公共財政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

  法國審計法院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2024年社保系統赤字達153億歐元,並預計在2025年擴大至221億歐元。貝魯8日在國民議會的政策演説中説,為維持高福利體系以及滿足安全和公共衞生支出需要,法國政府在過去50年間“借債成癮”,把財政超支當“家常便飯”。

  二是政治妥協缺失,實質改革難推。法國媒體認為,貝魯政府的境遇再次凸顯當前法國政治力量間缺乏妥協。英國《衛報》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法國各政黨一貫不會通過妥協來推進改革。執政黨提出的改革方案,總會遭遇在野黨和其他利益團體的阻撓。

  例如,時任總理巴尼耶去年為爭取議會通過2025年財政預算案向國民聯盟作出讓步,卻被左翼嘲諷為“在極右翼監督下”工作。馬克龍自第一個總統任期以來,多次力推被認為對法國長遠發展有利的養老金改革,但屢屢引發大規模抗議,導致改革難以取得實質進展。

  據法國媒體報道,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9月12日將公布報告,很可能下調法國主權信用評級。

 法國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資料圖)。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何去何從

  有媒體分析認為,法國正“處於命運的十字路口”。近年來,法國經濟增長疲軟,種族歧視加劇,社會不公現象增加,國家綜合競爭力呈下滑態勢。法國民眾對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失去信心,民粹勢力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近期多項民調顯示,僅有約15%的法國受訪者對馬克龍執政有信心,創馬克龍第一任期以來新低,約64%的受訪者要求馬克龍辭職,創下新高;約33%的受訪者希望新的法國總理來自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國民聯盟或其政治盟友。

  馬克龍之前,法國民眾在總統選舉中曾先後選擇了右翼共和黨人薩科齊和左翼社會黨人奧朗德,在傳統左右兩黨都沒有交出讓人滿意的執政成績的情況下,民眾又選擇“中間派”的馬克龍。

  如今,在馬克龍支持率一路走低背景下,2027年總統選舉如何選擇,這是擺在法國社會和民眾面前的一道難題。

  法國之困在一定程度上也映照出當前的歐洲之困。歐盟經濟頭號“引擎”德國同樣出現福利體系難以為繼的問題。德國總理默茨日前公開&&,德國的經濟能力已無法持續負擔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

  此外,極右翼民粹力量在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多國政壇崛起,歐洲政治碎片化趨勢加劇。分析人士指出,若極右翼民粹力量繼續擴張,可能導致歐盟決策機制陷入僵局,動搖歐洲一體化進程。(作者:唐霽、韓冰)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