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魯特8月4日電 記者手記丨失落的童年:貝魯特大爆炸的隱形傷痛
新華社記者申峰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間面朝港口的公寓內,麗瑪回憶起5年前大爆炸的瞬間仍心有餘悸——衝擊波撕裂房屋,玻璃破碎,傢具損毀,母親和小兒子埃利亞受傷,美好的生活被徹底改變。
2020年8月4日,貝魯特港口因存放的近3000噸硝酸銨被引燃發生大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6500多人受傷。5年後,許多黎巴嫩家庭的心理創傷依然難以癒合,許多孩子的人生軌跡被改寫。
“埃利亞做了一年的噩夢,常常尿床,不敢獨睡,上廁所必須有人陪伴。他變得易怒,也難以識字。”麗瑪説。
儘管接受了心理疏導,如今已經9歲的埃利亞始終沒有擺脫焦慮。“他害怕黑暗,對突如其來的聲音高度敏感。每次黎巴嫩發生衝突時,他的症狀都會復發。”
出生於黎巴嫩內戰時期的麗瑪早已習慣了毀滅與動蕩。“這一次,我們的房子雖然得以重建,但記憶和安全感的裂痕卻難以修復。”她説。
黎巴嫩心理學家沙哈文認為,兒童心智尚未成熟,情緒識別與表達能力有限,創傷對他們的影響更深遠且隱蔽。
當時僅10歲的亞斯米娜也在爆炸中經歷了“童年的戛然而止”。她的父親在爆炸中重傷昏迷,雖然經過腦部手術保住生命,卻失去記憶。母親妮科爾最初出於保護女兒的本能,只告訴她父親去了山裏。然而,這份“善意的謊言”很快被識破,反而帶來更深的傷害。
第一次在醫院見到父親時,亞斯米娜震驚得一句話也説不出。此後幾個月,她拒絕在外過夜。每當學校談及爆炸,她總會情緒失控,哭個不停。
“她開始對我産生懷疑,變得異常緊張。”妮科爾回憶道,“她總是擔心爸爸沒有按時吃藥,甚至不允許他一個人出遠門,像個小大人一樣,什麼都想管。”
“孩子們的這些反應是創傷尚未癒合的警示信號。”沙哈文説,“突然變得具有攻擊性、回避社交、睡眠紊亂,或對游戲失去興趣,都是內在創傷的外在表現。若不及時干預,可能會長期干擾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爆炸發生時,護士傑茜正在醫院值班,她的丈夫埃利正在家照看年僅兩歲的女兒埃拉。埃利説,當時他還發信息給傑茜報平安,但沒想到,傑茜已經在爆炸中遇難了。
埃拉漸漸長大,開始提出更多關於母親的問題。“她特別盼望媽媽能在身邊,尤其是過生日的時候。”埃利説,“她常常抱緊朋友的媽媽或姑媽,像是在尋找那份缺失的母愛。”
為了彌補女兒心中的空缺,埃利盡力讓女兒的生活充實:游泳、唱歌、跳舞,每天安排得滿滿當當。“學校老師也給予溫暖的支持,像家人一樣陪伴她,參加她的生日聚會。”
然而,並非所有家庭都能獲得這樣的支持。沙哈文説,黎巴嫩心理健康資源極度匱乏,一次心理諮詢費用高達100美元,這對普通家庭而言是難以承受的負擔。“我們迫切需要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公共心理健康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社工和教育工作者。”
沙哈文説,兒童的康復離不開家庭的情緒支持,心理療愈必須是一個家庭共同參與的過程。“如果父母自身未從創傷中恢復,情緒焦躁、易怒、疏離,甚至陷入自我封閉,孩子也很難真正走出陰影。”
沙哈文説,心理創傷若長期積壓得不到疏解,可能演變為攻擊性行為、情感冷漠,甚至喪失建立正常關係的能力。
站在丈夫和女兒身邊,妮科爾的願望簡單卻沉重:“我只希望女兒這輩子別再經歷這樣的事情了。”
“房屋可以很快重建,”沙哈文説,“但要重建一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