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上的古柏守護人——劍閣縣柳溝鎮護林員張玉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15:33:32
來源:新華網

蜀道上的古柏守護人——劍閣縣柳溝鎮護林員張玉富

字體:

  49歲的張玉富身形矯健,剛在眼前説話,須臾間就隱沒在蜀道翠雲廊劍閣縣柳溝段涼水溝的古柏後面。即使你立在他剛站立的古柏樹下的古道石板之上,張玉富卻早已攀爬到古柏旁邊的古藤條架子上,他腳踩粗藤莖,兩手攀附着藤筋,左右發力撕扯下攀附古柏的藤蔓。乾枯的藤蔓已經成為從地面躥火上樹的“引火線”,威脅着古樹的生命。張玉富於2018年12月被聘為柳溝鎮新民村第二批生態護林員以來,他牢記工作職責,每天巡護在蜀道上,風雨無阻,面對人為破壞古柏行為,他鐵面無私,敢怒敢言,遇上天災危及古柏生命,他衝鋒在前,排除隱患,是蜀道上忠誠的古柏守護人。

 防蟲、防火、防撞“三高”在身,他堅持“每日一見”

  “樹下的枯枝、雜草都要及時清理,特別現在是森林高火險期,不能有一點點隱患”。張玉富用鐮刀砍斷雜草一起打捆枯枝、枯藤放在路邊,等巡護完折返時帶出古驛道,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張玉富每天眼睛一睜,古樹防蟲、防火、防撞三件事立即成為他的三道“緊箍咒”。

  國道108線在柳溝段幾乎與蜀道重合,汽車多處在古柏間穿行。“喂,張玉富嗎,我是李水生,李家店這大貨車撞上古柏了,你快來看看”。挂掉電話,張玉富衣服都來不及穿好就趕往李家店。因地勢的原因,一棵古柏就在108國道路邊。張玉富趕到出事地點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了,大貨車駕駛員沒事,大貨車的撞擊由於石基的阻擋,古柏也安然無恙,張玉富總算舒了口氣,但古柏石基被撞得亂七八糟散落在路中間,不但阻斷了兩方的過往車輛,而且古柏失去石基的保護也會很危險。為此,張玉富跟司機做了簡單的交流後,就急匆匆地打電話找親戚、朋友來幫忙,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恢復通車及砌好古柏石基。有的抬、有的鏟土、有的砌石,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當最後一塊石頭砌好以後,張玉富們幾個已經累癱倒在地,而此時,天已經微微亮,當再次看到過往的車輛順利通過時,張玉富臉上露出了疲憊的微笑。

  “作為一名古柏護林員,看好樹、守好樹是我的職責,一旦發生火情、蟲災、樹損,我將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地點處置,同時立即向上級報告。”這是張玉富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防蟲、防火、防撞風險大,也自然成為他事業上的“三高”。緩解壓力的辦法就是每天堅持巡林,時間一長,蜀道旁邊的鄉親都調侃他為“每日一見”。

  説、看、跑、落,身練“四功”,“一根筋”堅持到底

  張玉富常説“説、看、跑、落”是我們護林員的基本功。“説”在嘴上,“看”在眼上,“跑”在腿上,“落”在實處。只有這樣“一根筋”,我們才能更好地看好古柏、守好家園。

  在馬房灣,張玉富習慣性地瞅路邊的住戶人家,見門有打開的,就去搭搭話,話裏話外都是“防火安全、保護古柏、人人有責”。馬房灣這段有十幾戶住戶人家,由於房子離古柏樹很近,住宅面積有限,農忙時,總有住戶在古柏樹下臨時堆放柴禾、秸稈等。張玉富就挨家挨戶地宣傳防火知識,宣講古柏的歷史及造福後代的重要性。遇到難纏戶,説他多管閒事,張玉富就越耐心,苦口婆心講道理,直至讓村民們欣然接受不再堆放才作罷。

  今年,108國道柳溝段迎來越來越多的自駕旅游愛好者,看到千年古柏蒼翠連天,修長挺拔的古柏林時,游客都會把車停靠路邊,選一段走一走古驛道。有一次外地游客在古驛道游玩,張玉富在向其問詢時得知前面的游客隨身攜帶有打火機,張玉富迅速展開了追蹤,追上後發現游客正斜躺在一塊大石上準備抽煙,張玉富立即上前,耐心向游客講解護林防火的重要性,千年古柏的價值,直到這位游客主動把打火機交到張玉富手裏,抱怨道:“你真是一根筋!”

  久了,張玉富也就欣然接受“一根筋”的“雅號”。當遇上難纏的游客不配合時,張玉富就主動介紹自己:“我是護林員,大夥都叫我‘一根筋’!”往往在這時,不配合的人也會微微一笑,乖乖地交出“火種”。

 “五件套”標配,“一個人一輩子”

  每天清晨6:30,張寶富就騎上小摩托車出門了,一邊騎行,一邊車載小喇叭播放《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林業政策,騎車到三棵樹,巡護開始,因為是古驛道,都是步行,穿紅馬褂、挎軍用包、手拿鐮刀、小喇叭、水杯,巡護“五件套”是他的標配,他所巡護路段從三棵樹至江東廟有古柏412棵,單邊5公里。

  在周家坡古柏石基一塊石頭平面上,張玉富寫下“保護古柏、人人有責”,在他巡護的路段,只要有平面的石壁,都會寫上這樣的宣傳標語,這是他從2018年當護林員以來所堅持不變的。

  “劉春花,不準燒地蓋和菜籽桿,這是違法的哈”。在巡查時,張玉富發現本村村民劉春花在離古柏古驛道50米外的自家農田地蓋上堆起雜草、菜籽桿準備焚燒。“山坡上滾下來的樹枝、地蓋上的雜草和菜籽桿就這一點兒,幾下就燃完了,離‘你的樹’那麼遠不影響古柏‘壽命’的”。劉春花回復道。張玉富紅着臉,一遍一遍地向劉春花講解不要焚燒雜草和菜籽桿的道理。最終,劉春花同意不焚燒了,張玉富幫她抱着菜籽桿一同離開。每年春冬季節,劉玉富是最忙的時候,古柏古驛道兩邊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他的身影,幾年間,在他管轄的區域內,沒一處冒煙,沒一次火情。

  走走、停停,往返10公里路,3小時16000余步,這是張玉富一天巡護的日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巡護工作,平時亦無休假日,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黃膠鞋,也不知吃盡多少苦頭,流了多少汗,長久的日曬雨淋,看上去他比同齡人要老上幾歲,但他從無怨言。

  “來,你拿手機掃一掃,啥都清楚了,這是它的身份證,左邊這棵1300餘年,右邊這棵1700餘年……”張玉富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古柏保護標識牌臟了的、翻了面的,都得擦一擦、理一理,巡查工作日誌記錄詳細,細到每一段路程、每一棵樹。“每天到這兒我都坐一會,這是我的‘樹王’,它有1700餘年了,要四個人合抱才能抱住”。到了橋灣,張玉富都會席地而坐,順手打開水杯猛灌幾口。“心裏苦惱的事,高興的事,我都説給‘樹王’聽,它是我忠實的傾聽者,啥事想開了,我這一輩子都值了。”

【糾錯】 【責任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