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産業千億規模背後的喜與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7 07:46:20
來源:科技日報

VR産業千億規模背後的喜與憂

字體:

  人與月球之間的距離,竟能近得只隔一副“眼鏡”。

  近日,2025世界VR産業大會在江西舉辦。在南昌VR科創城的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科技日報記者體驗了互動項目“中國月球探索工程”。戴上虛擬現實(VR)眼鏡,記者不僅能以第一視角目睹火箭點火升空,還體驗了在月球表面着陸的全過程。

  不止登月,借助VR設備,人們與很多事物的距離可以瞬間拉近。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VR産業規模已達千億級別,僅江西省2024年VR及相關産業營業收入就已突破1100億元。

  然而,在蓬勃發展背後,這一産業仍面臨元器件受制於人、用戶體驗不佳等瓶頸。“市場應用還處於發育期,帶動效應、量産降本尚需時日,距離全面推廣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孫其民坦言。

  産業處在關鍵爬坡期

  在被稱為“消費級VR元年”的2016年,Oculus Rift、HTC Vive、PlayStation VR等消費級産品相繼上市。自此,VR産業成為全球研發與專利競爭的高地。

  通過視覺、交互與感官的同步融合,VR技術讓人們步入三維虛擬世界,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當前,VR産業正處於關鍵爬坡期,呈現技術突破、行業應用拓展和資本投入增加的發展態勢。據統計,歐洲是全球最大的VR市場,其VR市場收入佔全球的27%,美國和中國緊隨其後。

  在我國,VR産業不但豐富了互聯網業態,在賦能實體經濟等方面也有巨大潛力。相關數據顯示,2022—2025年,我國VR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43.8%,為全球第一。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VR相關企業超過3.5萬家。其中,2025年新增註冊相關企業2400余家。從近5年企業註冊趨勢看,VR相關企業數量逐年攀升。在世界VR産業大會發布的“2025中國VR企業50強”中,超六成企業營收突破1億元。

  VR産業已在全國多地落地生根。北京、江西、廣東以及長三角地區共同構成了VR産業核心區,VR産業逐步形成了“研發—製造—應用”梯次發展的區域布局。

  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得益於政策的有力牽引。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明確提出,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産業總體規模突破3500億元。

  政策杠桿降低了行業試錯成本。一個“政府—資本—市場”三方共振的良性循環正被逐步構建,推動VR産業穩步發展。

  李梁見證了這一過程。2015年,他創辦南昌市小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VR內容與系統研發。事實證明,李梁的“嗅覺”很準。開始幾年,該公司發展勢頭迅猛,獲得上百項知識産權及多項國家級、省級成果認定。

  然而幾年過後,李梁發現不少競爭對手或合作夥伴淡出視野,産業發展降速。“一方面是生態建設緩慢,硬體迭代不及預期;另一方面,技術與産業融合仍不夠深入。”李梁説,“經歷了VR的一輪發展周期後,我們目前還‘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業內人士&&,VR想要從“場景式應用”發展為“全天候陪伴”,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用戶體驗有待改進

  電影《頭號玩家》描繪了一個名為“綠洲”的虛擬世界。在“綠洲”裏,玩家可以獲得無限逼近現實的體驗。進入“綠洲”的鑰匙,正是一副VR設備。

  走出影院的觀眾,或許都曾在心中發問:距離“綠洲”還有多遠?

  體驗是破題的關鍵。只有提升用戶體驗,才能打造具備産品力的設備,從消費側拉近人們同“綠洲”的距離。

  不過,用戶對VR設備的“吐嘈”聲並不少見。在近期一場VR設備展上,一位體驗者在摘下頭顯設備後稱:“好幾斤沉,戴着笨重”“説好的360度全景視覺體驗,其實是讓人原地轉圈”……

  頭暈、眼累、畫面模糊、交互生硬是目前用戶使用VR設備時最常遇到的問題:低分辨率可能導致畫面模糊或顆粒感,刷新率低或延遲過高易引發VR眩暈,數據傳輸不足會導致畫面卡頓或模糊,頭顯過重易壓迫頭部頸部。

  體驗不佳的背後,是技術短板的映射。一位參展商向記者透露:“目前多數VR硬體廠商仍‘湊合’使用現有技術,導致用戶體驗較為一般。”

  “主流設備還是太重、太大、太貴。”深圳賽愛寧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設備迭代速度慢,限制了産業發展的腳步。

  孫其民則從成本角度,指出束縛産業的核心瓶頸:“當前VR産業主要應用於企業端,若想面向消費者大規模應用,還需走完降本量産之路。”以VR眼鏡為例,這類中高端産品價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吸引力不足。

  內容好壞也是關乎用戶體驗的重要因素。專家&&,在如今的VR賽道,“內容為王”依然奏效。不過,目前整個行業面臨着共同挑戰,交互自然度、內容生産效率等方面的瓶頸不容忽視。深圳市虛擬現實産業聯合會會長譚貽國&&:“目前,VR領域的現象級消費內容稀缺,行業應用內容存在‘定制化強、復用率低’的問題。”

  “供需失衡”且創新不足,成為VR內容生産的關鍵瓶頸。

  技術短板急需突破

  內容增長與硬體起量互相帶動,方能拉動VR産業健康發展。譚貽國直言:“這一産業受到技術與用戶體驗的雙重制約。”

  關鍵技術的開發難題尤為突出。譚貽國指出,一方面,設備笨重,長時間佩戴導致眩暈等問題背後的技術痛點亟待突破。另一方面,超高清微型OLED屏、輕量化光學方案、低功耗專用芯片等高端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核心元器件對外依賴度仍較高。

  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虛擬現實專委會副秘書長胡春民補充説,在VR技術的研發端,跨領域生態協同不足的問題十分明顯,硬體與內容的適配效率、不同行業應用的標準化程度等也有待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無論是優質虛擬現實內容缺乏,還是産業生態不夠完善,其重要原因都在於基礎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當前VR正在從1.0向2.0階段演進,需要更強的智能化和互通性、演變性等技術創新,這要求我國持續進行虛擬現實研究創新,引領虛擬現實和混合增強智能的發展與應用。”趙沁平説。

  “虛擬現實整機及其關鍵器件結構複雜,加工及組裝難度大。”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副主任劉寧補充道,“中小型終端品牌普遍缺乏檢驗檢測與中試驗證能力,技術研發容易偏離市場與實際需求,導致‘閉門造車’。”

  “我國VR産業需從規模領先向生態引領轉型,在引擎、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領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真正實現從‘中國生産’到‘中國創造’的跨越。”譚貽國説。

  儘管當前消費級頭顯市場仍顯疲軟,但整個行業仍期待着如智能手機般爆發性增長的“拐點”早日到來。近日,深圳納德光學有限公司宣布,計劃投資3億元在南昌建設生産基地,拓展頭顯設備製造與應用場景。該公司CEO彭華軍判斷:“要達到智能手機那樣的億級規模,至少還需5年。”

  蹚出産業協同新路

  “技術是基礎,內容是核心,生態是關鍵。”有行業人士在採訪中&&,我國VR産業正處在從“技術萌芽期”向“期望膨脹期”過渡的關鍵階段。

  不久前,一款智能眼鏡在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建設的中試平台完成中試並下線,邁出規模化量産的關鍵一步。

  憑藉輕量化設計、親民的定價,以及語音控制、物體識別等多模態交互能力,智能眼鏡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後,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感官中樞”。今年以來,包括谷歌、Meta、小米等在內的各大廠商已紛紛入局,智能眼鏡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愛威爾星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文告訴記者,VR設備正朝着“更輕、更清晰、更持久”的方向發展。“越來越輕的設備重量、越來越高的顯示清晰度、越來越強的電池續航,已成為主流迭代趨勢。同時,空間定位與算法技術的持續進步,也將催生更多應用場景。”李文説。

  孫偉進一步描繪了技術演進路徑。他認為,從近年發布的産品來看,頭顯設備輕量化已是必然趨勢。未來,VR大空間體驗有望突破固定場地限制,借助輕量化智能眼鏡實現無縫全景交互。

  在南昌世宏高泛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區,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研究。團隊通過VR引擎輕量化和算法優化,在線高度還原博物館展品紋理和質感的同時,將設備資源佔用率降至行業領先水平。

  該公司總經理涂瑜琮介紹,傳統掃描編輯一件文物需1—2天,現在借助新技術,2—3小時即可完成1:1數字孿生復刻,徹底告別了過去依賴人工建模的繁瑣流程。

  其背後,是VR企業為提升內容質量所做的努力。“要聯合優質內容團隊,構建覆蓋影視、健身、教育、社交的多元內容生態,打造‘高頻剛需’應用,讓用戶‘戴上就離不開’。”譚貽國&&。

  2023年,《消失的法老》沉浸式虛擬現實VR體驗項目登陸上海,僅11個月便收穫了11萬觀眾,票房收入突破2000萬元。2024年,在《消失的法老》鋪墊下,國內掀起了VR大空間熱潮,新的體驗項目層出不窮。專家認為,有理由相信無論VR大空間還是VR游戲,都能有如《黑神話:悟空》一樣的代表作出現。

  “VR産業最直觀的問題是‘難破圈’——大眾若不深度體驗,就難以領略其技術魅力。”譚貽國總結道。譚貽國建議,在全國主要城市的商場、社區和學校廣泛設立體驗點,打破“VR只是玩游戲”“VR會眩暈”的刻板印象,並進一步推動VR設備在親子教育、遠程親情互動、家庭娛樂等場景的應用。

  要想推動VR産業向好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形成産業發展優生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應緊抓VR與AI、超高清視頻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機遇,深化融合創新、優化産品供給,強化協同攻關、突破關鍵技術,拓展行業應用、完善産業生態,加強對外交流、推動國際合作,持續推動虛擬現實産業高質量發展。

  突破産業瓶頸,仍需依靠市場力量以及産業鏈各環節的共同努力。當前,國家多項政策正為産業生態注入強勁動力,市場活力持續釋放。就在今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鼓勵元宇宙技術的創新應用,標誌着更多新技術、新産品將加速進入市場,新模式、新業態將加快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必須抓住當前的戰略機遇期,為産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VR技術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采寫:本報記者 魏依晨 宋迎迎 羅雲鵬 策劃:趙英淑 滕繼濮)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