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虛擬現實(VR)的結緣由來已久。
從戰國時期“莊周夢蝶”中對虛實邊界的哲學思辨,到1989年美國人拉尼爾提出“Virtual Reality”概念、次年錢學森先生將其譯為“靈境”,再到如今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VR技術正加速從概念構想走向現實應用。
近年來,VR技術取得顯著突破,並在多個領域實現廣泛應用,VR有望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是自智能手機問世以來,技術領域再度迎來如此具有顛覆性潛力的創新。
那麼,VR究竟如何才能像手機一樣深刻重塑我們的生活?
目前來看,VR設備在過去幾年間進步有限,無論是形態設計還是便攜性,都顯得“大同小異”。內容方面同樣面臨同質化困境,大量應用集中於“太空探索”“海底冒險”等相似題材,缺乏多樣性。
要使VR設備達到手機的普及程度,必須在場景創新與體驗優化上實現突破,以吸引更多用戶參與。
用戶基礎的擴大將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而開發者的增多又會帶來更豐富的內容,進一步吸引用戶。這種良性循環是構建健康VR生態的關鍵。
在北京亮馬河的VR夜遊船項目中,5G網絡切片技術實現了“線下場景+雲端內容”的無縫融合,游客可與虛擬角色實時互動。成都的“AI文旅大模型”則通過分析游客偏好,實時生成個性化劇情,例如《千里江山圖》VR展能根據游客動線動態調整畫面細節。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技術融合在拓展應用場景方面的巨大潛力。
當然,僅有場景創新還遠遠不夠。如果硬體體驗不佳,用戶仍然難以獲得舒適流暢的沉浸感受。
VR的發展遵循着“幻想—技術—産品—生態”的螺旋上升路徑。要推動VR進入大眾消費時代,必須在內容創作、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投入,突破當前的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産業成長。(魏依晨)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