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球領先信息服務公司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1300多家機構的6868名(7131人次)科學家入選。其中,中國科學院以258入選人次連續第三年領跑全球科研機構,超越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高校。
這份名單基於過去11年間各學科領域被引頻次前1%的高影響力論文,遴選出在全球科研領域産生重要影響的頂尖學者。本年度榜單既延續了全球科研力量的基本格局,也揭示了細微的動態變化。
科研影響力背後的學科熱度
榜單顯示,全球頂尖科研人才的分佈呈現高度集中態勢。86%的入選人次來自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前5名的國家和地區更是佔據了總人次的75%。
具體而言,美國以2670入選人次位居榜首,佔總人次的37%;中國內地以1406入選人次穩居第二,佔比19.7%。英國(570人次)、德國(363人次)和澳大利亞(312人次)分列第三至第五。
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論文被引用,體現的是全球科研同行對研究成果的認可,原創性強的成果往往更容易獲得廣泛引用。
上海交通大學期刊中心副主任蔡雲澤認為,成為高被引科學家對科研人員具有激勵作用,也是科研機構人才引進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據她觀察,綜述類論文和頂刊論文更容易獲得高引用。同時,榜單也是觀察各學科前沿領域、折射研究熱點的一面鏡子——如果一個領域集中涌現多位高被引科學家,意味着該領域研究活躍、成果迭代迅速。
中美領跑下的力量消長
縱觀近年來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美國雖保持總量第一,但其全球佔比從2018年的43.3%峰值經歷了一段下行期,2025年略有回升,長期來看相對優勢正在收窄。與此形成對比,中國內地的科研影響力持續提升,在該榜單的全球份額從2018年的7.9%增至2025年的近20%,7年實現1.5倍增長,正從追趕者轉向並跑者。寧筆認為,“這是中國科研實實在在的進步”。
這一趨勢在機構層面也得到印證。2022年,中國科學院以228入選人次位列全球科研機構第二,落後於哈佛大學,到2023年以270人次實現反超、首次登頂,自此連續三年保持領先地位,清晰展現了中國科研機構實力和影響力的躍升。
在蔡雲澤看來,國家科研投入的穩步提升、科研評價體系的不斷優化,共同推動了這一增長,“未來中國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還將持續增加”。
從學科分佈觀察,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正越來越多産生於學科交叉地帶。榜單顯示,本年度跨學科領域共有3569人次入選,佔據總人次的半壁江山。而在21個基本科學指標學科中,有227人同時入選兩個及以上學科,31人橫跨三個及以上學科。
就具體學科表現而言,臨床醫學(379人次)、生物學與生物化學(314人次)、社會科學(260人次)、環境/生態學(239人次)等領域繼續保持較高影響力。
學術標尺的進化與優化
自2022年起,科睿唯安在“撤稿觀察”組織及其撤稿數據庫的支持下,系統性篩查並剔除有科研不端行為記錄的科學家。針對學術界廣為詬病的“刷榜”行為,本年度名單的遴選過程引入了更嚴格的審查機制,特別關注超高産作者、過度自引和異常引用等問題。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新規是:排除任何包含曾因學術誠信問題被移出名單的科學家作為合著者的論文。
科睿唯安透露,強化審查成效明顯:本年度共有432人次候選者因“超高産”問題被剔除。同時,在經歷兩年的凈化期後,數學學科在本年度重返名單。寧筆解釋,數學學科,特別是純數學領域,引用行為原本就不活躍,因此難以對部分高被引論文是否存在過度自引、異常引用等行為作出清晰界定。在新的強化審查機制下,數學研究領域的干擾噪音很大程度上被剔除。
寧筆指出,整體而言,高被引與學術水平存在高度正相關,但他同時提醒,還應具體分析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態勢。蔡雲澤也&&,在一些小眾領域,樣本量有限,僅憑被引次數評價人才會失之偏頗。“我們現在不僅關注論文數量和被引量,更看重成果是否推動學科發展、能否落地産生實際應用。”
蔡雲澤認為,科研評價體系直接關係着學術生態和科研發展,需要持續進化與優化。評價學者的科學貢獻需要多維度、多視角的綜合考量,很難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見習記者 金奕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