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錶監測壓力靠譜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08:47:41
來源:科技日報

智能手錶監測壓力靠譜嗎

字體: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智能手錶憑藉不斷升級的健康監測功能,成為智能穿戴領域的熱門單品。在不少電商&&的智能手錶詳情頁上,壓力測試功能成為主要賣點之一。

  熱度之下,質疑聲隨之而來。在一些社交&&上,“熬夜刷劇後手錶竟顯示‘健康狀態優秀’”“海邊度假時手錶提示壓力過載”等吐槽屢見不鮮。那麼,這些動輒數百上千元的智能手錶能否準確監測壓力?專業醫療機構採用的標準化壓力測試與智能手錶的日常監測有何區別?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智能手錶監測:

  多因素致結果出現偏差

  智能手錶究竟是如何監測壓力的?天津體育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常淑芝介紹,當前多數消費級智能手錶的壓力評估功能,核心依賴心率變異性(HRV)這一生理指標。HRV指人體連續心跳間期的微小波動,其數值變化直接反映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

  “這一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像油門,主導興奮狀態以應對壓力;後者像剎車,負責放鬆與狀態恢復。”天津市泰達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樹華説,當人處於高壓狀態時,交感神經會興奮,HRV數值會降低;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副交感神經佔據主導,HRV數值則會升高。

  常淑芝説,智能手錶會先持續採集用戶的心跳信號,捕捉心跳間期的微小差異,再通過內置算法模型分析這些數據,間接評估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活動狀態,最終推算出用戶當下的身體應激水平,並以直觀的壓力分數呈現出來。

  針對為何會出現用戶感受與手錶給出的壓力分數不符的情況,李樹華解釋,除心理壓力外,還有多種生理性因素會引發HRV數值出現明顯波動。比如,熬夜後身體可能陷入一種麻木性疲勞,但此時HRV數值可能很穩定,導致手錶誤判用戶“狀態良好”。再比如,在海邊度假時,若剛進行過游泳等運動,或飲用了含咖啡因的飲料,交感神經會持續活躍,導致HRV降低,手錶便會發出“壓力過載”的錯誤提示。

  另一個問題出在評估模型上。常淑芝分析,多數此類産品採用“一刀切”式的通用模型。若用戶HRV數值低於某個固定閾值,該模型就直接給出“高壓力”的判斷。這種模型忽略了年齡、體質、基礎健康狀況等個體差異。每個人的HRV基線水平本就不同,使用統一標準進行評判,結果必然會出現偏差。

  除此之外,手錶的傳感器也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常淑芝介紹,智能手錶依賴光電傳感器獲取HRV數據,但手腕活動、皮膚顏色、環境光線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干擾傳感器的信號捕捉,導致HRV測量結果出現偏差,進而影響最終評估的準確性。

  專業醫療檢測:

  兩把“尺子”綜合“測量”

  那麼,目前更科學、準確的壓力測試方式是什麼呢?

  在專業醫療機構開展的壓力測試中,單一指標的判定早已被淘汰,多維度、綜合性的檢測逐漸成為主流。這種測試以嚴謹的醫學理論為支撐,結合權威規範與標準化工具。

  “在臨床實踐中,沒有哪一個指標能單獨判定壓力水平,醫生和研究人員通常會結合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李樹華説,這種多維度評估的核心依據是人體應激反應的生理規律——當人體承受壓力或陷入疲勞時,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會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評估的生理基礎。

  目前,醫學界公認的壓力相關生理指標主要分為以下4類,分別對應不同維度的壓力狀態,彼此互補。第一類是自主神經系統指標,其以HRV為代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短期壓力狀態。第二類是內分泌指標,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等,適用於評估慢性或長期壓力。第三類是免疫指標,長期壓力可導致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炎症因子上升等免疫功能變化。第四類是神經遞質指標,包括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壓力可影響其分泌水平。

  為確保檢測的規範性,所有針對生理指標的測試都需嚴格遵循國際及國內標準,例如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健康評估標準、我國《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範》等。這些文件明確界定了壓力疲勞的生理與心理判定閾值,為測試結果提供了判定標尺。

  “除了生理指標檢測,我們還會配合使用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的標準化心理量表,彌補生理指標檢測的不足。”常淑芝介紹,常用的量表包括用於評估個體主觀壓力感知水平的知覺壓力量表以及專門測量職業人群倦怠程度的馬斯拉奇職業倦怠量表等。這些量表經過大量臨床驗證,能夠反映生理指標無法反映的主觀感受。

  壓力管理指南:

  自我覺察才是關鍵

  “壓力本身不是疾病,但長期被壓力‘包裹’可能拖垮健康。”常淑芝介紹,人體對壓力的耐受存在閾值,短期壓力可通過自我調節緩解,但持續高壓會打破人體生理平衡——導致皮質醇分泌節律紊亂、自主神經功能失衡,進而出現持續失眠、情緒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增加焦慮症、高血壓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壓力管理的前提是科學評估自身壓力水平,對普通人而言,不依賴專業設備也能實現。“核心方法是養成觀察自身壓力信號的習慣。”常淑芝建議,公眾可以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身體感受,是否常感疲勞、肩頸僵硬、頭痛或腸胃不適,睡眠質量是否下降,如失眠、多夢或早醒。第二是情緒狀態,是否變得急躁易怒、情緒低落、缺乏耐心或難以感到快樂。第三是認知與行為,是否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是否在社交中變得退縮,或依賴煙酒、暴飲暴食來緩解情緒。

  “當發現上述多個信號持續出現超過兩周,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提示我們需要主動調整或尋求專業幫助。”李樹華説,這種基於自我覺察的評估,是壓力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在自我覺察的基礎上,還要學會科學解壓。李樹華建議,疏解壓力無需複雜手段,優先選擇低成本、易堅持的方式。比如,每天預留20分鐘進行快走、拉伸等輕度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也可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緩解當下的緊張感。

  此外,建立情緒“出口”同樣重要。李樹華建議,可主動與信任的人傾訴困惑,釋放心理負擔;如果偏好獨處,也可通過寫日記、聽舒緩音樂、培養園藝等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讓身心從高壓狀態中暫時抽離。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長期堅持,同時避免追求“立竿見影”的解壓效果。(記者 陳 曦)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