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人們始終認為,創造力是人類區別於機器的重要特質。然而,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這一觀念正面臨挑戰。
英國《自然》網站11月初發文指出,無論是詩歌、視頻、思想還是音樂,如今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作品已能與不少人類創作的作品相媲美。這意味着,當前對創造力的科學定義,已難以清晰劃分人與機器的界限。那麼,AI是否已具備了真正的創造力?不少科學家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們指出人類與AI的“協同創造”才是未來方向。

AI工具可精準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敘事質量不及專業作品
儘管創造力難以描述和衡量,但通常其定義為:生産既具原創性又具實際價值的作品或事物的能力。
自2023年起,從商業到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者陸續報告,AI系統在這類測試中已能媲美人類表現。美國俄勒岡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創造力研究雜誌》創始編輯馬克·倫科&&,人們往往難以分辨出創作內容是出自AI還是人類之手,無論是詩歌、科學假説,還是手機應用程序。
不過研究證實,頂尖人類創作者仍保有優勢。一項研究對比了人類創作的短篇小説與聊天機器人的作品,結果顯示,儘管部分AI故事被認為可與業餘人類作品相提並論,但其敘事質量遠不及《紐約客》發表的專業作品。AI作品常缺乏完整的敘事框架、人物塑造也差強人意。另一項實驗也表明,在為日常物品構思新功能時,AI的創新能力甚至無法與五歲兒童相比。
在科學領域,AI在處理定義明確的問題上表現卓越,例如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然而,面對更寬泛的科學挑戰時,AI則顯得力不從心。斯坦福大學團隊發現,在生成計算機科學研究計劃時,AI提出的設想要麼計算成本過高難以執行,要麼未能充分參考前人成果,人類方案則更具可行性。
此外,部分AI系統因缺乏想象力,難以提出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科學見解。法美聯合團隊&&,人類常因好奇而嘗試新實驗,並隨之調整思路以解釋結果,但ChatGPT-4等AI系統則顯得固執,即使面對新證據,也難以轉變原有思考路徑。
多數科學家持否定態度
基於上述研究與事實,對於“AI是否應被視為具有創造力”這一問題,多數科學家仍持否定態度。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育心理學家、多本創造力相關書籍作者詹姆斯·考夫曼稱,人們需理解創造的過程,而非僅關注結果。AI雖能産出具有創意的作品,卻並未經歷真正的創造過程,因此難以被視作具備創造力的主體。
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研究創造力與AI的哲學家卡特琳娜·莫魯齊&&,儘管某些AI模型能夠評估自身輸出的內容並做出改進,但它們依然只能沿着人類用戶設定的目標前進。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計算創造力研究者喬恩·麥科馬克也強調,即便是高質量的AI創作,本質上仍“寄生”於富含人類創造力的訓練材料之中。AI既無法自主提出藝術概念,也無法成為真正獨立的藝術家。
倫科則擔憂,若輕易承認AI系統具有創造力,可能引發文化層面的危機。教師乃至整個社會或將逐漸只看重最終成果,而忽視對靈活性、內在動力等重要品質的培養。
人機協作是大勢所趨
面對“AI是否具備創造力”的爭議,許多科學家選擇轉換視角,轉而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關係。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瑪麗亞·特蕾莎·拉諾提出,創造力本質上是一場對話,而AI的出現,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創造媒介。她致力於探究的“協同創造力”這一新興研究領域,不再將AI視為簡單的應答工具,而是探索它如何激發全新形式的藝術創作。
實踐中,一些藝術家已開始嘗試人與AI的新型合作模式,“故障藝術”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藝術家利用電子設備的故障現象,通過藝術加工,將技術缺陷轉化為獨特的美學表達。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喬恩·麥科馬克團隊開發的“模仿詩人”裝置,進一步深化了這種人機互動。用戶通過在特製表面組合磁性文字塊,AI系統隨即回應生成一首詩,形成真正的創作對話。
在另一個合作項目中,麥科馬克與英國倫敦大學研究員路易斯·布拉德肖共同開發了名為Aria的AI模型。Aria不僅能創作鋼琴曲,還能嘗試改變音符音高,並解釋其音樂選擇背後的考量。他們期待,這類AI工具最終能為人類提供更多創作可能,幫助拓展人類文化的邊界。
然而,科學家也提醒需警惕潛在風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依賴AI輔助寫作的參與者,其大腦連接活躍度較低,創作風格也趨於單一。另一項創意寫作研究同樣發現,AI輔助生成的故事相比純人類創作,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傾向,這些引發了文化多樣性可能受損的擔憂。
關於AI是否帶來更公平的創作機會,學界觀點也存在分歧。一方面,AI確實降低了創作門檻,讓不懂樂器的人也能創作音樂;但另一方面,若優質AI資源分配不均,反而可能加劇現有的不平等。(記者 劉 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