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7日電(記者 王立彬)依託時空大數據和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提供精準導航和定位,我國正在加快打造低空經濟“數字神經系統”。

“低空經濟”成為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的熱門主題。新華社記者 王立彬 攝
11月7日繼續在浙江德清進行的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上,低空經濟成為一大熱門話題,在當天召開的“低空安全”分論壇上,業內人士聚焦北斗系統與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探討如何實現實時精準導航和定位,確保飛行活動安全、高效,以及對低空航道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提高空域利用率,為低空經濟保駕護航。
《中國地理信息産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目前全國30個省份已將低空經濟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據預測,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據介紹,全國自然資源系統3363座基準站資源,已經整合為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一張網”,這將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高精度北斗導航定位服務。廣西無人機應急測繪聯動服務&&,接入聯盟單位900余家,無人機、連續運行參考站、移動終端等各類設備26萬餘個。武漢市測繪研究院依託“城市智眼”低空無人機遙感監測系統,部署了50個無人值守無人機機場。重慶市推動構建低空實景三維圖,支持通用航空、無人機物流、應急救援等低空應用場景安全高效運行。深圳市啟動數字空域圖編制工作,利用實景三維開展精細化空域分區分層劃設,解析低空航路情況,規劃低空飛行航路。
中國地理信息産業協會副會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廖小罕説,要考慮地表環境、低空大氣、電磁、禁飛區等條件,讓通訊信號、氣溫、風場、日照率等讓看不見的要素“看得見”,借助低空遙感技術和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成果,將低空要素數字化,打造低空數據空間,在三維數據空間研判、構建低空“天路”建設。要改變傳統觀念和傳統管理方法,打造低空數字底座,開展低空專項國土空間規劃,使低空技術真正變成低空經濟,才能支撐無人機和“兩棲”汽車等規模化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