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一家手作陶藝工作室裏,23歲的研究生薇薇剛剛完成她的第一件陶藝作品——一隻造型別致的瓷杯。“這只杯子雖然不完美,但杯身上的每一道紋路都是我自己親手捏出來的。”她輕輕轉動着手中的杯子,“相比直接去商場裏購買千篇一律的成品杯子,還是親自體驗創作的‘絕版’杯子更有意義。”
薇薇的選擇折射出當下消費圖景的深刻變革——體驗經濟的時代已然到來,而文化旅游、娛樂社交和新零售體驗三大核心賽道正嶄露頭角,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核心力量,持續重塑着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增加值達59.3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58.4%;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2%,高於商品零售增速0.6個百分點。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服務經濟的重要延伸,體驗經濟正逐漸從整體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加速躍升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隨着VR、AI等新興技術的加速應用,以及年輕消費群體對互動性、沉浸感和參與度的不斷追求,大批以“體驗”為核心價值的新業態蓬勃興起——從療愈身心的音療空間,到虛實交融的元宇宙體驗館;從活化傳統的非遺手作工坊,到追求極致風味的精品咖啡品鑒……體驗正成為“新的消費內容”,而時間正成為“新的商品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小溪&&,“與過去依附於傳統服務業、僅作為附加價值的體驗形態(如酒店服務、景區講解)不同,如今的體驗經濟已實現了質的跨越。”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當前國內體驗經濟已經全面覆蓋文化旅游、零售商業、教育培訓、健康生活等多個領域,其中,文化旅游、娛樂社交和新零售體驗三大領域憑藉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高接受度、強傳播性與靈活商業模式,正成為引領市場增長的主力軍。
在文化旅游領域,沉浸式體驗正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在雲南普洱的美麗星村,儘管村內烘焙坊的手工披薩體驗項目價格高達168元,遠高於市面成品披薩均價,但預約依然十分火爆,今年8月該項目的營業額接近2萬元。
“游客要的不是一個現成的披薩,而是親手製作的體驗。”美麗星村負責人代曉燕告訴記者,“從揉面到烘烤,每個環節都能讓客人深度參與,這是傳統觀光無法替代的價值所在。”
“很多客人反饋,雖然價格不菲,但親手製作的過程讓他們真正融入了當地生活,這樣的體驗‘貴得值’。”代曉燕補充道。
娛樂社交領域同樣活力迸發。音樂節、Livehouse、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業態正超越單純娛樂功能,成為年輕人釋放壓力、構建社交網絡的重要體驗場景。
以今年東莞超級草莓音樂節為例,三天吸引了8萬樂迷,帶動約2.8億元文旅消費。現場不僅設有多舞&演出,更打造了潮玩互動展位、粉絲應援區等多元體驗空間,讓音樂節從演出場所升級為集音樂、社交與情感連接於一體的綜合體驗場域。“除了欣賞演出,更珍貴的是在這裡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樂迷劉女士&&,“當粉絲一起合唱、互動時,那種集體共鳴的感動,是獨自聽歌無法替代的。”
在新零售體驗賽道中,實體商業正從單純的購物場所,升級為融合消費、社交與休閒的複合型空間。杭州的蔚來中心(NIO House)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在這裡,車主不僅能在NIO Café品嘗城市限定特飲,還能參與咖啡拉花等手作課程。“這裡的體驗讓我對品牌産生了強烈認同,”車主李先生&&,“下次換車時,這份獨特的社區體驗將是我優先選擇蔚來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23日,蔚來中心已在全球布局176座,累計接待人數達7407萬。
“我們銷售的不僅是一輛汽車,更是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一位蔚來工作人員道出核心理念,“通過咖啡、手作等多元體驗,我們希望將商業空間轉化為情感連接的紐帶,讓車主在這裡找到真正的歸屬感。”
當前,我國體驗經濟正處於“量增”與“質升”並進的黃金發展期,體驗經濟的爆火不但創造了新的消費熱點,更標誌着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向更高形態演進。
張小溪指出,體驗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並非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創新的可持續性。一些領域盲目跟風、內容同質化嚴重,導致“網紅”易逝、“長紅”難覓;同時,體驗過程高度依賴人工服務,質量難以標準化與長期維持。此外,高投入、長周期及創意易被複製等問題,也在考驗經營主體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運營能力。
在此背景下,張小溪對體驗經濟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她&&:“未來,體驗經濟將沿着三個方向持續深化——數實融合將推動元宇宙從概念走向實踐,人工智能將帶來更加個性化的體驗服務,而體驗的價值內涵也將從感官層面昇華至情感共鳴與精神滿足。”
“可以預見,一個更智能、更人性化的體驗經濟圖景正在展開。”她補充道。(記者 倪潤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