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東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8:55:14
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這裡是東風!

字體:

這裡

是中國航天員

出征太空的第一站

是“神舟”升起的地方

在東風航天城拍攝的發射塔架。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這裡

也是中國航天員

返回地球家園

可靠、安全、溫暖的航天港

是迎接英雄回家的地方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裡就是坐落在祖國西北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

東風航天城

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

當秋日暖陽灑向西北戈壁

當弱水河畔的千年胡楊

又一次被染成金黃

人們的目光

再次聚焦東風航天城

作為我國組建最早的

綜合性航天發射場

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

載人航天發射場

神舟一號至今的所有神舟飛船

均從這裡發射升空

東風航天城內的路牌。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生而一千年不死

死而一千年不倒

倒而一千年不朽”

戈壁深處的胡楊

挺拔的身軀

阻擋着風沙

守望著“神舟”飛天

生生不息的胡楊

詮釋着、傳承着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的載人航天精神

東風航天城內

載人航天發射塔架旁約50米處

一棵榆樹

見證着一次次叩問蒼穹的壯舉

載人航天發射塔架旁的“樹堅強”。

1999年11月20日

我國第一艘神舟無人飛船

在這裡騰空而起

火箭尾部噴出的熱浪

將發射塔架旁的樹木烤得焦黃

然而到了第二年春天

卻有一棵小榆樹

重新長出了嫩芽

因為距離發射塔架近

此後的每一次發射

都會讓這棵榆樹

經歷生死“烤”驗

但它每一次都能浴火而生

人們稱它為“樹堅強”

很多人説

“樹堅強”就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化身

在烈火考驗中淬煉成長

在艱苦環境中堅守奉獻

科技人員在衛星發射塔上,對即將發射上天的返回式技術探測衛星進行最後的檢測和處理。新華社記者 鄒毅 攝(1991年5月28日發)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更換回轉&&齒輪油(2020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姚軍鵬 攝)

2

如今一派綠洲景致的

東風航天城

在60多年前

還是一片戈壁灘

20世紀50年代

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剛起步

選址建設大型航天發射基地

成為當務之急

這片位於祖國西北的土地

地勢開闊,氣候乾燥

利於航天器發射和觀測

是航天探索的理想之地

1958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在此組建

中國第一衛星發射場一景。該發射場現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用。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我國第一代航天人

來到這片荒漠

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條件下

開始了偉大的奠基工程

1990年10月5日14時1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顆科學探測衛星。新華社發 張桐勝 攝

這裡

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

無數個“第一”

1970年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在此升空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新華社發

1999年

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飛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圖為整裝待發的神舟一號飛船。新華社發

2003年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

踏上中國人首次出征太空之路

這裡開始成為

“航天員出征地”

2003年10月15日,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出發登艙前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03年10月1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航天員們在“東風”

飛向太空

又在“東風”

返回祖國的懷抱

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現如今

東風航天城也成為了

一個旅游打卡地

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參觀

火箭、東風禮堂、路牌等

標誌性元素

都藏進了獨具特色的文創産品中

走進東風航天城

關於中國航天的浪漫與記憶

隨處可見

人們在這座“航天”主題的小城裏

仰望星空、實現夢想

也腳踏實地、樂業安居

3

有人説

東風航天城的每一粒沙

都見證過奇蹟

航天先輩們

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鑄就的豐碑

成為航天人薪火相傳的信仰

距離東風航天城

東北方向4公里處的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長眠着700多位英雄先輩

他們為了中國航天事業

英勇獻身

平均年齡卻不足27歲

學生們在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緬懷先烈。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陵園裏,有一座墓碑很特別

碑前的石縫裏

長出一棵小樹

逝者的名字叫王來

1965年,一次訓練演練中

一名操作手在泄除液氧時

意外着火

趕來營救的王來

也瞬間變成火人

危急關頭

王來憑着最後一口氣

扒下戰友的衣服

向着遠離人員設備的方向跑去

一步、兩步……

戰友得救了

他卻在戈壁灘

留下了38隻焦黑的腳印

和永遠定格的青春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中華民族邁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千千萬萬個“王來”

前仆後繼,生生不息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拍攝的英名墻。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陵園裏,還立着一面

特殊的“英名墻”

長達180米的墻面

微微向上傾斜

意在能讓先輩們

看到火箭騰飛的景象

一次又一次

這片戈壁灘上

噴薄而出的熊熊尾焰

如願映照英名

東風航天城內的東風禮堂。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上九天霄漢,攬明月入懷

在這片土地上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接續奮鬥

書寫着更多

波瀾壯闊的飛天故事

晚霞映照下的東風航天城發射場。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

有光,有夢,有英雄

看那璀璨星空

最亮的那顆,在東方!

 

策劃:李國利、宋君毅、李瑜

記者:王宜玄、魏婧宇、連振、彭源、葉紫嫣

參與報道:馬驍駒、李夢婷、郎湉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