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換臉帶貨、私域直播圍獵……銀發族錢袋如何守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08:51: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AI換臉帶貨、私域直播圍獵……銀發族錢袋如何守護?

字體:

  農曆九月初九,又逢重陽敬老時。賞菊花、插茱萸、登高是代代相傳的習俗,而“養生延年”更是這個節日里長輩們最關心的話題。隨着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群體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各類養生謠言與“保健品”虛假宣傳乘虛而入,此時辨偽存真、遵循科學,遠比盲目進補更重要。

  從傳統線下會銷的溫情“洗腦”,到AI技術賦能的精準造假,再到私域直播的隱秘圍獵,騙局不斷迭代升級,而職能部門的全鏈條整治與社會共治網絡,正加速構建守護“銀發錢袋”的防線。

  近段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的名字被不法分子冒用,出現在多個虛假的醫療機構和商業宣傳中,例如“伯禮醫堂”“伯禮國醫館”“張伯禮中醫院”“張伯禮大藥房”等,以及社交媒體上以他名義推廣的“養生秘方”“特效藥”等內容。

  對此,天津中醫藥大學日前發布《嚴正聲明》,明確指出“伯禮醫堂”“張伯禮大藥房”等組織機構及相關公眾號均與張伯禮院士本人無關,這種冒用名義宣傳産品、開展培訓的行為已涉嫌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而在部分社交媒體上,還有利用AI合成技術偽造張伯禮院士形象的帶貨視頻流傳。10月11日,張伯禮院士在江西南昌的一場國際學術年會上作報告時就澄清説:“凡是‘捎貨’的,肯定不是我。”事實上,他本人曾多次強調,自己從未投資或授權任何以個人名義命名的社會組織或機構,也從未為任何産品進行商業代言。

  專家&&,這些假冒行為不僅侵犯了張伯禮院士的合法權益,更嚴重損害了公眾健康與醫療安全。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科學查證是關鍵。

  以近期被熱議的健康AI工具“螞蟻AQ”為例,67歲的用戶史阿姨告訴記者,在看到“張伯禮推薦”等信息後,通過AQ App檢索權威信源,快速關聯到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官方聲明,從而避免了被虛假宣傳誤導。這種“先查證、再採信”的方式,正是破解養生謠言、虛假宣傳的有效手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AI換臉技術與私域直播套路相結合,一場針對銀發族的“圍獵”正在隱秘上演。AI深度偽造技術正在成為詐騙分子的“新武器”,其精準度與隱蔽性讓銀發族防不勝防。不法分子只需獲取名人的公開影像資料,就能通過AI技術合成逼真的面部動態與聲紋,利用合成視頻進行虛假宣傳。

  這些合成視頻在短視頻&&引流後,會迅速將目標用戶導入微信私域社群,完成“公域獲客、私域轉化”的閉環,而AI生成內容中常見的“口型與聲音不同步”“光影僵硬”等破綻,往往難以被老年群體察覺。

  福建省消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的56至70歲老年人中,有49.66%的受訪者遭遇過虛假宣傳,僅有17.17%的消費者對私域直播內容&&信任。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鑫分析認為,詐騙分子的核心套路,是抓住老年人“怕生病、想長壽”的心理,再用“情感陪伴”填補子女關愛缺失的空白。獨居老人、有慢性病的老人以及子女常年在外的群體,是詐騙的高危目標,“有的老人明明知道可能是騙局,卻因為‘有人陪説話’而不願拆穿,這種情感需求被利用,是最讓人揪心的。”他説。

  面對愈演愈烈的“坑老”騙局,職能部門的專項整治已全面鋪開。市場監管總局日前披露,自今年5月中旬起,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全國已查辦違法案件4516件,罰沒金額6876.91萬元,向紀檢監察機關移送違規違紀線索95條。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明確標識,從源頭遏制虛假信息傳播。針對私域直播亂象,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建立老年消費高風險“組合攔截”,重點監控“保健品+私域直播”的交易場景。

  專家&&,守護銀發族錢袋,更需構建技術、監管與社會關懷的三重防線。技術層面,&&應採用AI識別工具篩查合成內容,對“名人帶貨”“專家薦藥”等內容實施雙重審核。監管層面,需打破地域管轄限制,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追溯私域直播的資金流向與主體信息。對老年人而言,要牢記“查源頭、看細節、驗邏輯、用工具”,通過權威渠道查證信息真偽。

  此外,子女應主動幫助長輩熟悉新型騙術,綁定家庭消費提醒,大額支出前及時溝通。社區可定期開展“反詐課堂”,用張伯禮院士打假等真實案例拆解騙局套路。通過多方合力,讓老年人在數字時代既能享受便利,又能守住安全底線。(記者 鄧婕)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