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陽節。數字時代,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每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網上刷劇、聽歌、看戲、購物等,正在成為當今老年人生活的日常。但現實中,讓老年人心堵的事情同樣也不少:因沒有提前網絡購票,被景區拒之門外;家裏水費、電費、煤氣費需線上繳納,可操作繁瑣辦不了;不會使用打車軟體,導致出行困難……在數字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如何讓銀發族不被落下,已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課題。
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億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億人,分別佔總人口的22%和15.6%。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未來老齡化程度還將進一步加深。
為破解老年人面臨的數字生活痛點,我國&&一系列政策,鼓勵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加快推進老年人常用的互聯網應用和移動終端、App應用適老化改造。在政策引領下,全國各地在涉及老年人的出行、就醫、辦事等方面積極探索,3000余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但不容忽視的是,面對越來越快的數字化步伐、越來越多的數字新産品,許多老年人依然面臨“字太小看不清”“操作麻煩搞不懂”等煩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數字社會不僅要速度,更要溫度;不僅要效率,更要公平。通過一系列適老化措施,我們可以逐漸把“數字鴻溝”變成“數字緩坡”。
一方面,公共場所應保留傳統服務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便利。技術進步要快,但服務不能“一刀切”。車站、醫院、景區、銀行等場所,應配置人工櫃&,讓不會掃碼的老人不必開口求人也能辦成事。同時,要保留使用現金、紙質票據、證件憑證等傳統方式,方便老年人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
另一方面,數字産品應做到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與老年人日常生活高度關聯的服務場景中,操作能用兩步完成的就不要三步,時限能設置3分鐘的就不要設置30秒,有的應用軟體甚至可以設置操作簡易的“老年版”……我們要通過技術的“彎腰”,讓老人“挺直腰板”使用。
當然,老年人也不妨在擁抱數字生活中“邁開步”。再友好的工具也需要用戶主動使用,老年人要跨越“不敢用、學不會”的心理障礙,積極嘗試使用手機掃碼、網上支付、線上預約等方式。同時,社區、老年大學、家庭也應形成合力,幫助老年人掌握數字技能。
每個人都在慢慢變老,都會在前進中放慢腳步。數字社會不僅要建設技術進步的“快行道”,也要留下人文關懷的“慢行道”,為老年人創造更多便利,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數字未來。
(作者 龍躍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