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08:30:10
來源:經濟日報

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字體: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規模達5.15億人,普及率為36.5%,僅上半年,用戶規模就增長了2.66億人。

  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鬱林看來,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是數字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鮮明信號,折射出兩個關鍵趨勢:智能化將實現關鍵跨越,普惠化將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從智能化角度看,我國人工智能將從“可用”走向“好用”。人工智能技術已不再是實驗室中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能夠穩定支撐億級用戶、精準響應多樣化需求的成熟服務體系。這背後,是技術能力與服務能力的雙重成熟,標誌着我國人工智能産業具備了大規模落地應用的堅實基礎,將加速向“深度實用”階段邁進。

  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産業體系,産業鏈覆蓋芯片、算力、數據、&&等各個環節。同時,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探索實踐日趨深入。截至今年8月,我國累計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完成備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或功能完成登記,廣泛應用於智能搜索、內容創作、辦公助手、智能硬體等場景,還在農業生産、工業製造、科學研究等領域得到積極實踐。

  從普惠化角度看,我國人工智能將從“試用”走向“常用”。如同當年互聯網打破了連接壁壘,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拆除技術應用高墻。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縣域鄉村,不管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用戶,都能通過簡單交互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與效率。這標誌着人工智能技術紅利將從“少數人專享”邁向“多數人共享”,成為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的新力量。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着人類生産生活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曉介紹,《報告》基於“用戶普及—産業發展—典型應用—發展環境”總體框架,研究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戶使用情況、産業應用情況、政策制定情況。

  《報告》展示了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現狀:用戶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在各類實際應用場景中更加看重其對複雜任務的處理效果,這顯著提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邏輯推理能力,推動模型參數規模不斷擴大、架構設計持續優化。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處理多模態數據時的理解、生成和跨模態協調能力也得到明顯增強。國産模型不僅在語義響應、動態質量、畫面美學等方面的生成效果有所改善,還能理解用戶提供的圖片、視頻等多模態參考信息,從而強化模型對作者創意的理解能力。

  “輕量模型成為趨勢之一,相關企業在不斷提升主力模型性能的同時,也積極推出輕量模型,滿足用戶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需求。無論是國內廠商還是海外廠商,都積極發布輕量模型,為用戶提供低成本、易部署的解決方案。”張曉説。

  從用戶應用場景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回答問題、日常辦公、休閒娛樂、創作內容(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其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回答問題的用戶最為廣泛,達80.9%;用來生成或處理文本的用戶比例為36%;用來生成圖片、視頻的用戶比例為33%。

  張曉告訴記者,下一階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有望在五個方面形成新成果:一是模型集成將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態,二是開源社區為技術進步提供新動力,三是具身智能給用戶帶來交互新體驗,四是智能體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邊界,五是完善治理讓人工智能邁上新&階。(記者 李芃達)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