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9時33分,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1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新華社海南文昌10月16日電 題:面對高密度發射 長八甲火箭發射隊如何“多線並行”?
新華社記者陳凱姿、宋晨
16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00次發射在海南文昌告捷——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本次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發射隊,如何“多線並行”摸索專業測發模式、提升測發保障能力以適應未來更高密度的發射需求?
高效銜接縮短髮射時間間隔
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是為適應高密度發射需求研製的商業運載火箭。
為應對“密集節奏”,發射隊創新採用了“測試與發射脈動”模式:當一枚火箭從測試&&轉場至發射區時,下一枚火箭立即“補位”進場,無需等待發射完成便可啟動準備工作。發射隊宋徵宇説,這種“無縫銜接”不僅大幅縮短了發射時間間隔,更讓發射場工位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為高效推進任務,發射隊還建立了精細化的定崗定員機制。發射隊張雋寧介紹:“我們制定了定崗定員表,選擇一專多能的操作人員參與任務,確保核心崗位的專業性。通過每日調度,明確發射任務工作安排,將時間精確到一小時乃至半小時。”
空間協同提高廠房使用效率
發射任務頻繁,火箭總裝測試廠房就會變得“搶手”。近期,除了自身兩枚火箭測試任務要緊密銜接,發射隊還面臨着另一型號火箭借用廠房的挑戰。
同一廠房內,雖兩型火箭並存,卻井然有序:長八甲火箭箭體矗立在測發&&上正常開展測試;工位不遠處,另一型號火箭箭體則平放在架車上進行改裝作業。
“只要做好空間協同,就能避免工序衝突或銜接問題。”發射隊王洪亮介紹,例如長八甲火箭需要加電時,他會提前協調不讓廠房使用吊車等大功率設備,加電結束後再統一安排吊車作業;貯箱放氣等噪聲較大的工作,也會避開總檢查時段,防止干擾語音調度系統……雙方團隊能清晰掌握彼此的人員安排與工作進度,協同效率就會更高。
硬體升級再添發射硬核支撐
隨着綠幕布拆除,測試廠房內一套嶄新的垂測&&正式亮相。早在9月23日,第二套垂測&&的生産安裝工作就已初步完成。
“我們根據現場安裝進度,動態調整後續設備的生産與發運節奏,確保物料供應與現場需求無縫銜接,僅發貨時間就壓縮了4個月,為安裝工作爭取了寶貴時間。”發射隊李泳嶧介紹。
新&&完全建成後,兩枚火箭可並行測試,讓總裝測試能力翻倍,進一步提高長八甲火箭發射頻率,使年發射能力從10發提升到20發,更好滿足未來高密度發射的任務需求。
李泳嶧説,發射隊後續將全面接管總裝總測區及發射區的測試發射工作,實現發射場測發工作的專業化和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