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10月16日電 專訪|中國為全球糧食安全注入更多確定性——訪世界農業遺産基金會主席庫哈夫坎
新華社記者刁澤
世界農業遺産基金會主席、聯合國糧農組織前高級官員帕爾維茲·庫哈夫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在氣候變化、地緣衝突和供應鏈擾動加劇背景下,全球糧食安全挑戰加劇。作為人口大國和産糧大國,中國不僅端牢了自己的飯碗,也以務實行動為全球糧食安全注入更多確定性。
今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成立80周年,以“手拉手共倡多樣美食,聚合力同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世界糧食日倡導協作共進。庫哈夫坎認為,中國在滿足14億多人口口糧需求的同時,通過南南合作、科技創新和知識共享向外釋放穩定效應,正成為全球糧食體系“一股可靠而穩定的力量”。
在他看來,中國近些年來在全球糧食安全議題上實現多重轉變:從聚焦國內供給到參與全球治理,從單向援助到協同合作,從單純技術輸出到體系共建,生動體現了“以自身穩促進世界穩”的邏輯。在消除絕對貧困、穩定糧食産量基礎上,中國通過知識、技術和資金合作幫助他國提升自給能力,“這種做法超越傳統援助,更強調夥伴關係與共同發展”。
庫哈夫坎&&,中國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發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合作,在亞洲、非洲和拉美建設大批農業技術示範與培訓&&,推廣水稻種植、稻魚共生、節水灌溉、小農組織建設等務實舉措,直接惠及上百萬農戶。“我親眼見到中國專家在非洲推廣高産雜交稻,也見證他們在東南亞山區指導小農戶修復梯田、優化水利和耕作制度。”庫哈夫坎説,這些努力提升了全球糧食體系韌性。
他&&,中國對外農業合作堅持因地制宜、可持續、可維護。“中國不鼓勵高成本、難維護的方案,而是推廣低成本、可複製、服務小農戶的實用技術與組織方式,使合作國具備自我維繫與擴散能力,而非對外部援助的被動依賴。”
庫哈夫坎強調,中國經驗的價值不僅在於産量提升,更在於制度創新與體系能力建設。通過實施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系統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形成涵蓋種質保護、生態修復、數字農業、綠色能源與品牌建設的一體化治理路徑,在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把生態安全與文化傳承納入整體考量,為世界提供可持續農業治理的有益範式。
他説,中國的南南合作注重“共建、共治、共享”,重視能力建設和制度培育:在非洲,中國專家團隊與當地農民共同規劃農田、完善用水規則;在東南亞,支持建立合作社和小額信貸機制,夯實小農組織化基礎;在拉美,推進生態農業與氣候適應項目,促進多元增收和風險分散。“這些舉措讓世界看到,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如何把自身發展成果轉化為公共産品。”
在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上升背景下,中國通過穩産保供、暢通物流、擴大同全球南方國家的糧農産品貿易與技術合作,發揮重要穩定作用。庫哈夫坎&&,這種以務實行動穩預期、穩市場、穩民生的做法,展示了中國維護全球糧食體系穩定的擔當。
他指出,中國將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推動綠色低碳與數字化轉型在農業一線落地。低成本傳感器與簡易算法用於指導灌溉與病蟲監測;太陽能泵站與小型冷鏈提升山區果蔬與水産品質。以稻魚共生、桑基魚塘為代表的生態循環模式在東南亞等地實現本地化複製,在穩産、節藥、提效的同時,帶動女性就業和青年創業,拓展農旅、加工、物流等新業態。
庫哈夫坎認為,中方實踐正推動全球糧食治理理念由短期援助向長期共建、由單一增産向系統治理、由國內安全向全球責任、由“項目思維”向“生態、技術、市場、組織”一體化能力建設升級。“中國不僅養活了自己,也正在幫助世界更好地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