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丨“中國學”何以是世界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現場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19:04:38
來源:新華網

文化新觀察丨“中國學”何以是世界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現場觀察

字體:

  浦江潮涌,激蕩思想漣漪;申城論道,譜寫文明新篇。

  10月14日,由國務院新聞辦、上海市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拉開帷幕。大會包括開幕式、主論壇、5場平行分論壇及多項配套活動,約500名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主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共同為推進中國學發展、推動文明互鑒貢獻學者力量。

  學術之約:以世界視角把脈中國學發展

  中國學是一門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旨在更好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上,專家學者以深入對話打破認知壁壘,以多元視角思考學術發展,匯聚起中國學發展的世界共識。

  海外學者在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陳浩明 攝

  “隨着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與日俱增,對中國學的高度關注已然成為一種全球現象。”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當中國在經濟發展、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科技創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務中扮演着愈發關鍵的角色,中國學也變得愈加重要。了解中國,正日益成為全球各領域專家的必備素養。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趙月枝坦言,推動學術發展離不開構建中國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國學是中國之學,也是世界之學,構建中國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也要基於人類共同的道義基礎和社會願景。”趙月枝説。

  中國學發展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如今,在數字技術賦能下,研究空間更加廣闊。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梁晨&&,數字技術能高效處理和分析海量信息,完成以往人力難以完成的工作。“新技術有助於中國學研究打破學科壁壘、減少語言障礙,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條件。”梁晨説。

  青年學者是中國學研究的中堅力量,提升其學術能力與素養,攸關學科未來。

  “年輕學子對中國的興趣,常始於學術之外——可能是一次旅行,或像《黑神話:悟空》這樣的電子游戲。這類文化體驗激發了他們深入了解中國的願望,而如何搭建由此通向學術研究的橋梁,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特裏斯坦説。

讀懂中國:在歷史與現實中尋找答案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研討中,專家學者充分把握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的內在&&,於歷史縱深中觀當下、謀未來。

  出席大會的嘉賓在聽會。新華社記者陳浩明 攝

  德國紐倫堡歐亞文化研究所所長施寒微是世界中國學大會的老朋友。“理解當代中國,必須了解其悠久的歷史。當代中國並非無源之水,而是深植於厚重的積澱之中。比如古代中國在對外交往方面,曾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這段歷史對當今全球化語境下的世界發展仍有啟示意義。”再度來到世界中國學大會,施寒微分享了他的新思考。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歷經五千年風雨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立足於中華文明的豐厚土壤,中國學研究將獲得持續不斷的研究題目與思想資源,這是中國學研究的時間坐標、價值基點和創新源泉。

  讀懂中國,關鍵要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實踐本身就是一場宏大而前所未有的創新。從‘民惟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從‘和而不同’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出從‘賡續’到‘創新’的實踐邏輯。”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説。

  “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條區別於西方的現代化路徑。”塞爾維亞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伊沃娜&&,每個國家都應擁抱自身的歷史、體制與文化,走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的深刻啟示。

交流互鑒: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

  1591年科隆出版的《歐幾裏得幾何原理》與1858年上海出版的《幾何原本》靜靜陳列,《申報》《字林西報》等早期中英文報刊的影印件展現着東西交匯的歷史篇章。大會現場的一個個細節,折射出文明互鑒的生動圖景。

  以《意大利對儒家思想的接受:中國倫理思想的傳播及其文化意蘊》為題,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探討了“四書”作為文化橋梁的作用。“了解中國經典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李集雅&&,文明互鑒不僅停留在書本上,更需要人與人的交流、機構間的合作。

  大會期間,外賓走進上海博物館東館參觀。新華社記者王翔 攝

  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學者們近距離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我深刻體會到中國為守護自身文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這不僅令全世界的參觀者大開眼界,也 啟發我們思考如何更好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産,守護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班納吉説。

  搭建對話&&、匯聚全球學者,世界中國學大會以思想的力量“跨越山海”,開啟文明互鑒的新篇章。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高金萍&&,大家在此齊聚,一方面共同回應“中國之問”,攜手探尋中國成功的密碼;另一方面,也積極與世界共享中國智慧、講述中國方案。“重視中國學研究的世界性意義,正是學術領域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高金萍説。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王子銘、許曉青、周心怡、唐斯琦、陳浩明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