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近日回到上海,完成了為期83天的北冰洋科學考察。我國的北極科考現狀如何?正在發生哪些變化?一些隨船參加本次考察的科考隊員向記者講述了我國的北極科考之變。
圖為7月25日在北冰洋進行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破冰船及船載設備之變:120余套船載科考調查設備滿足科考之需
9月3日,北冰洋中央區,冰封大洋,寒風凜冽。“雪龍2”號“犁開”一米多厚的堅冰,到達本次考察的最後一個冰站——第六短期冰站,開展冰基浮標布放等科考作業。
圖為“雪龍2”號破冰抵達北冰洋中央區的第六短期冰站作業點。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前幾次參加北極科考時,經常遇到船破不動冰,需要不斷倒退,再加速衝撞破冰。‘雪龍2’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它的破冰能力和操控能力令人驚嘆。”本次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普慶説。
宋普慶此前參加過第5、第8、第9次北極科考,這次頭一回坐“雪龍2”號。“看到駕駛員在複雜冰區以平穩的速度調整航向選擇最優航線,非常有感觸。船舶能力的提升,體現了我國科考保障能力的巨大進步,既提升了作業效率,也為拓展科考範圍奠定了基礎。”
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健同樣對“雪龍2”號印象深刻。“我曾搭乘‘雪龍’號參加過第7、第9次北極科考,也參加過國際北極考察,這次坐‘雪龍2’號到北極,它出色的破冰能力能輕易突破以往科考區域的限制。同時,船上實驗室寬敞明亮,存儲空間和冷庫設計合理,科學家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圖為考察隊員在“雪龍2”號舯甲板採集CTD帶回的水樣。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我國極地事業近年來步入快車道,調查裝備、保障能力有了跨越式的發展。”本次考察隊黨辦主任兼綜合隊隊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副處長陳清滿説。
自2012年以來,陳清滿一直從事極地考察船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等工作,參加過4次北極科考,他對船載調查裝備能力的變化如數家珍。
“早先極地考察大洋調查大部分設備由科考隊員自行攜帶上船,現在船上配備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調查設備,固定搭載的設備已從過去的40余套升至120余套,隊員只需帶部分有特殊要求的自用設備即可。”陳清滿説,船上調查設備的充分配備,使集成化、智能化發展成為可能,同時可避免高精度調查設備頻繁搬運受損。此外,用同一套設備採集數據,且所有調查設備統一檢定校準,數據質量更可靠、可控。
“與硬體變化相匹配的軟實力方面也在提升。一代代極地人將現場經驗凝結為書面化的管理規定、體系文件,極地現場調查作業保障日益規範化、標準化。”陳清滿説。
圖為科考隊員回收採取水樣的CTD。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科考設備之變:無人裝備大顯身手和載人深潛助力科考
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郝鏘從2003年起多次參加極地科考。20多年來極地科考快速發展,讓他感到震撼和自豪。
“早先‘雪龍’號的實驗室還沒經過改造,沒有大型CTD(溫鹽深剖面儀),只有一個小型CTD,每瓶只能採2.5升的水,生物化學排水要非常吃力地去挂手動翻蓋採水器。”郝鏘説,現在不僅有大型CTD,而且配有月池系統,即使在100%的密集浮冰區也能從容作業。
圖為科考隊員在北冰洋科考時回收Lander(生態海底着陸器)。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令宋普慶深有感觸的,是大量無人化、智能化裝備的應用。
“相比於以往航次以CTD、垂拖、底拖、箱式等傳統調查方式為主,本次考察使用了大量的無人機、AUV(無人無纜潛水器)、ROV(無人有纜潛水器)、Lander(生態海底着陸器),‘蛟龍’號更是在北極冰區實現首潛。這些裝備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考察數據的時空尺度,為深入研究前沿科學問題提供了保障。”宋普慶説。
科學研究之變:北冰洋環境變化的認知在加深
“隨着科考裝備日益先進,我們在研究方面産生了新的技術紅利,能夠追上國際前沿進展。”郝鏘説,船上的觀測設施先進,觀測參數已從一些常規的海洋業務化參數,發展為宏基因組測定等前沿方面。多種冰基浮標、Lander等裝備,使我們在前沿的科學問題上有了探索的機會,産生了許多高水平成果。
圖為科考隊員在北冰洋高緯度海域進行布放冰基浮標相關作業。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任健&&,配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加上多次北極考察的積累,我國科研人員對北冰洋環境變化的認知也在加深。冰上的自動化觀測設備越來越多,可以對整個北冰洋的周年變化有進一步了解。
“北極科考已經不滿足於單一學科的研究,而是尋求多學科交叉的立體化觀測,比如在傳感器的基礎上疊加影像系統。”任健説,本次考察“氣—海—冰—生態”結合的生態無人冰站,以及配備攝像頭和傳感器的海底着陸器等,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冰下或海底以往較難觀測的區域。
同時,新一代極地科考人才涌現。郝鏘説,科考人員更新是北極科考的一個重要變化。“20多年前科考隊裏的博士一個巴掌就數過來了,現在專業隊伍裏大多是博士。這些高素質的年輕人既發揚老一輩吃苦耐勞的精神,又有前沿的知識儲備,因此能做出一些非常有顯示度的成果。”
“北極科考變化巨大,但也有不變的方面,那就是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精神,不管新隊員還是老隊員,為了同一個目標團結奮鬥,這也是我國極地事業能夠蒸蒸日上的根本。”宋普慶説。(記者劉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