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丨應對AI挑戰 開拓創作新局——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20:09:04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丨應對AI挑戰 開拓創作新局——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觀察

字體:

  扎根於中華文學數千年的深厚土壤,又披上了AI等前沿技術的翅膀,中國網絡文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從日前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上,記者觀察到,當下的中國網絡文學,動能提升、邊界拓展、成果激增,展現出充沛活力和無限可能。而如何堅守創作初心,如何應對AI挑戰,如何持續揚帆出海,是作家和業界所關注的熱點話題。

  如何堅守創作初心?

  據全國50家重點網絡文學&&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網絡文學作品總量超過3300萬部,年新增200萬部,同比增長7%。豐富優質的網文內容,滿足了海內外讀者的閱讀需求,引發廣泛共鳴。

  面對網文行業的飛速發展態勢,如何堅守初心,成為網絡作家們正在思考的問題。

  “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市場邏輯,大眾對網絡文學提出了更高期待。”河北省網絡作協主席崔浩&&,網絡作家要聚焦寫作,堅持文學的本體價值,主動承擔時代記錄者的使命,以工匠精神錘煉敘事表達。

  “市場運營與IP轉化推動網絡文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也給創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回報與尊重。一路繁花中,我們不能忘記起點,要始終牢記為何而創作。”河南省網絡文學學會副會長甘海晶説。

  近年來,現實題材作品日益受到關注。江蘇省網絡作協副主席劉曄説,自己的創作也開始“降速提質”,主攻30萬字以下的現實題材網文。

  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期間,作家、網文&&代表探討網絡文學發展的新趨勢。新華社記者余俊傑攝

  “網文寫作需要向深厚的中華文化、向豐富的現實生活取經。”劉曄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創作經歷,“當我走進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看到屢次被淹沒、屢次建新城的歷史,不禁感慨先人們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激勵我們創作最好的驅動力。”

  “在采風的時候,我經常為那些真實的故事而感動落淚。”黑龍江網絡作家吳志超近日出版了以“為烈士尋親”為線索、講述東北抗聯故事的小説《豐碑》。“現實是一座創作的富礦,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素材,更是能與億萬讀者共鳴的情感與精神內核。”

  如何應對AI挑戰?

  AI對網絡文學的滲透正從概念走向規模化——

  閱文集團推出大模型“閱文妙筆”,顯著提升簽約作家的創作效率;AI翻譯模型大幅推動中文作品走向全球;今年上半年,海外閱讀&&WebNovel的AI翻譯作品收入同比增長38%……

  技術紅利背後,“雙刃劍”效應也逐漸顯現。“替代焦慮”引發憂慮,AI三分鐘生成十章劇情的速度,讓普通作者倍感壓力。更核心的爭議聚焦版權領域:某網文&&試圖在協議中強制徵用作者作品訓練AI模型,引發抵制後才刪除相關條款。

  “今年春節DeepSeek的出現,讓我一度焦慮。不過大半年過去了,我們並沒有失業。”網絡作家李璐虎分享了頗具“網感”的個人經歷,“當時我每天都問AI,我們身為創作者的價值是什麼?DeepSeek的情商很高,它會安慰道,人類有靈魂有閱歷,而AI只能模仿,永遠不能超越。”

  然而也有不少網絡作家&&,與AI的接觸並不是那麼美妙。網絡作家王凌英説,運用AI蒐集史料時,遠遠沒有達到寫作所需要的深度和準確度。

  多位網絡作家&&,儘管AI作品目前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但是代表了一種發展方向,創作者應積極擁抱數字時代,深入學習並靈活運用AI技術。

  “我們未來應該更加專注AI無法替代的那部分,比如説故事的靈魂、獨特的世界觀、深刻的內核、有新意的人設,以及根植於文化傳統、能夠及時呼應大眾心聲的情感表達,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網絡作家盧菁認為,作家需要改變思維,從碼字工轉變為世界觀的架構師,從“人機協作”走向“人機共生”。

  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期間,展示的中國文化“新三樣”出海成果。新華社記者余俊傑攝

  正如互聯網剛出現時拓展了文學的邊界,AI對網絡文學的“邊疆”也會有極大開拓。網絡作家周塨楠認為,寫作者應該以大文藝的全局觀看待AI技術。“當前大多數網劇IP來源於網絡小説,未來借助AI,有機會實現從文學IP到視覺內容的直接轉化。”

  如何持續揚帆出海?

  文學周期間中國作協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報告(2025)》顯示,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已實現從“作品出海”到“機制出海”,正在向“敘事出海”與“文化共創”發展邁進。

  當前,中國網絡文學海外活躍用戶約2億人,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國網絡文學實體書已傳播約5000部,電子書累計傳播近13萬部;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營收達48.15億元。

  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期間,海外作家代表參訪位於杭州的中國網絡作家村。新華社記者余俊傑攝

  中國網絡文學還通過影視劇、游戲、動漫等IP改編,有效擴大海外傳播範圍,成為全球文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已成功構建本土化創作生態,並通過大量的創作實踐,參與全球流行文化演繹,引領通俗敘事創新,成為推動全球文化共創、引領世界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

  內容優質豐富是中國網文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專家分析,中國網絡文學內容豐富多樣,作品量大,建立起了包括玄幻、科幻、歷史、現實等題材在內的豐富的內容生態,且近年來精品化成績突出。特別是一批“出海”的頭部作品,其成功關鍵就在於融合了世界共性與中華特色。

  但是,“網文出海”仍然面臨着諸如翻譯質量、版權保護、文化差異和海外競爭日趨激烈等多方面挑戰。專家建議,要完善翻譯支撐體系,健全跨境版權保護機制,拓展全球布局,推動多形態合作,從而更好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華作品佔領世界文化的高地。”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王泰信心滿滿,“隨着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網絡文學必將在全球範圍內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注入更多的中國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