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7月15日5時34分,伴隨着震徹海天的轟鳴聲,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托舉着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直刺蒼穹。
這枚被網友親切稱為“太空快遞小哥”的航天器,在短短數小時內便與天宮空間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將包括春節用品、科研載荷及華為商用電腦在內的物資精準送達“太空家園”。當火箭尾焰的橘紅色光芒劃過南海之濱,地面指揮中心內,新華網記者正使用同款華為商用電腦實時同步報道內容。同一款設備在不同維度書寫着中國科技的自主創新故事。
從文昌到天宮,天地同頻的“極境”考驗
若説天舟九號的發射是一場“太空快遞”的啟程,那麼它的“配送速度”則刷新了人類航天史的認知。早在2017年天舟一號首飛時,與天宮二號完成交會對接需耗時約2天;此次天舟九號實施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其間,還將配合空間站完成軌道及姿態調整、開展空間科學試驗,並為航天員提供物資存儲及空間擴展服務。 這場“地天快遞”的終極接力,堪比本地水果生鮮“小時達”配送耗時。
作為我國空間站工程的“專屬快遞員”,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已成功執行多次任務,其“帶貨”能力、可靠性與交會對接效率不斷提升。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貨運飛船,它不僅要承受發射時的劇烈震動,更要在長達數月的在軌飛行中,抵禦真空、高溫差、強宇宙輻射等極端環境。貨艙內的每一件物資,從航天員的艙外服到空間站的維修零件,都需要“穩如磐石”。而對於華為商用筆記本而言,同樣需要通過這場“太空大考”。
“航天員用的電子設備,必須能扛住太空的‘脾氣’。”參與天舟九號貨物驗證的航天專家如此解釋,“空間站運行在距地球數百公里的軌道上,設備需長期承受宇宙輻射、巨大的溫度波動以及微重力、高真空等嚴苛環境。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影響航天任務執行。因此,每一台電子設備都必須經過‘極限’測試,穩定可靠是底線要求。”
官方資料顯示,這款華為商用電腦通過了基於MIL-STD-810G標準的多項專業嚴苛可靠性測試,經歷了從高低溫循環到振動衝擊,從濕度測試到砂塵侵襲,全方位驗證了在極端條件下的運行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其100萬小時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指標,為設備在軌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其高度的國産化率和信息安全特性,也契合了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對數據安全的嚴格要求。這種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極致追求,與航天領域“萬無一失”的嚴苛標準形成了深刻共鳴。華為擎雲攜手天舟九號詮釋“砥礪創新”
在文昌發射現場,面對發射前後的高強度報道任務,華為商用電腦持續7×24小時穩定運行,在海南高溫高濕的悶熱環境中,既保障了實時數據傳輸的流暢性,又通過國産化信息安全方案確保了報道素材的保密性。參與報道的前方記者&&,“從地球角落到太空軌道,華為商用電腦以‘時刻在線’的穩定性表現,為我們在發射任務關鍵節點實現新聞報道的及時、可靠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華為擎雲品牌自發布以來,秉承“擎雲直上,共創新境”的理念,以“品質可靠、自主創新、開放共創、以人為本”為核心,持續深耕商用領域。目前,其産品及解決方案已服務全球超過1000家頂級企業客戶和10萬家行業客戶,在金融、能源、政務等關鍵領域的實踐,與航天事業一樣,印證着“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開放中突破”的發展邏輯。本次入選天舟九號任務,不僅是其技術實力在“極難場景”下的實戰驗證,更是其與航天精神“同頻共振”的生動體現。
回望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測,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傳承。這種精神,同樣體現在以華為擎雲為代表的國産科技産品研發當中。為了産品穩定性持續數百次的優化,為了適配特殊行業需求組建專項團隊深耕數年,正是這種“把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的較真,讓中國科技在不同領域都能交出亮眼答卷。
星河浩渺,征程永續。
無論是探索宇宙的航天事業,還是服務千行百業的科技企業;無論是神舟飛船“穿雲破宇、叩問蒼穹”的壯麗征程,還是華為擎雲“星漢巡弋、智啟未來”的硬核場景驗證技術實力,唯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在各自的“軌道”上穩步前行。天舟九號與華為擎雲的故事,不過是中國科技創新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這無數浪花的匯聚,方能推動中國科技駛向“星辰大海”,兩者共同以“砥礪創新”證明了,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征程上,唯創新者進,唯實幹者強,唯堅持者勝。 (文/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