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同志您好,我下午在拍照的時候丟了一個包。”
“是李警官嗎,是這樣的我懷孕了,我的藥忘在了賈登峪,然後我&&了醫務室,老村那邊有藥,我現在要過去拿,麻煩您把我送一下好嗎?”
這就是喀納斯邊境派出所的工作日常,幫游客尋找身份證、手機、無人機、背包、帽子、寵物和護照,甚至女朋友走失來找派出所都是常有的事。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收集到游客在景區丟失的身份證件,等待失主認領。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隨着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喀納斯因其絕美的自然風光,吸引無數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行。派出所接到形形色色的報警電話也多了起來,哪有警情,民警就會第一時間出現。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三級警長劉愛龍對記者説,“這些求助是很經常、很平常的事。咱們出門在外,丟東西落東西是很正常的,對不對?他把手機丟了,他返程怎麼辦?所以説這個時候我們就更應該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讓他感覺我一個人在外面誰也不認識,很孤獨,很無助,我們就是他的家人,有什麼困難就可以找我們。”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民警幫助轉運受傷游客。受訪者提供圖片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總共有24名民警,7名輔警,平均年齡28歲,來自全國的8個省份,主要擔負中蒙俄三國邊境管段的管控任務,當地治安防控任務,還肩負服務喀納斯景區游客的責任。
走進喀納斯邊境派出所,墻面上最顯眼的是游客、牧民送來的一面面錦旗,數量多到必須疊着懸挂。錦旗的內容很活潑,讀起來令人忍俊不禁,“長得帥 辦事快”“冰天雪地手機溜 劉sir出手把它揪 喀納斯邊境一束光 biu biu biu”“簡直是太牛了”“有困難 找愛龍 管用”“6”。
錦旗中提到最多的劉Sir、愛龍等,就是劉愛龍警官,他也是派出所的“錦旗王”。在喀納斯執勤9年來,他和同事們幫助當地牧民和游客解決的諸多困難,也化作一面面錦旗,一聲聲感謝,一封封信件。
劉愛龍&&,每天的工作其實很枯燥,在山上每天都幹的基本上都是重復的活。“但是游客他跟你説的那一瞬間的話讓你特別感動,讓你覺得你在這個地方守衛着邊疆,守衛着這個地方很值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三級警長劉愛龍向記者介紹錦旗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在派出所的一個記錄本裏裏,記者翻到了一張便簽紙,上面的兩種筆跡,似乎是寫了兩個人的對話。“你幾點到的?都去哪了?在洗手間丟的?不要着急,我們幫你”。
劉愛龍向記者講述了這張便簽背後的故事,“她是聾啞人,當時她的手機丟在廁所了,我跟她溝通了半天,她説不出來,最後我們給她一個紙,然後通過手寫的方式,最終把這個手機給她找到了,然後她非要跟我們一起合個影。”
聾啞人來到派出所求助,與民警在便簽紙上寫字交流。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一張闔影的照片,凝固一個暖心的時刻。 一句感謝的話語,也讓這群長年駐守邊境的小夥子們心懷感動。
如今,喀納斯邊境派出所被公安部、中華總工會表彰為全國公安成績突出集體;被共青團中央表彰為第21屆全國青年文明號;被自治區公安廳表彰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目前正創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喀納斯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王佳&&,“一面錦旗,它可能是一份榮譽,但更多的是一種激勵,是一份責任。錦旗背後民警可能要花3個小時、4個小時去找1部手機,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要調監控,然後又要去跟人解釋,又要&&線路車,又要這找那找,通過送錦旗這樣的形式讓咱們的民警心裏面有一種溫暖,其實在喀納斯這個地方執勤的民警他很有成就感。”
在記者採訪之際,不時有求助的電話接入,民警們穿好裝具,隨時出警,沒有很多言語,只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為民服務的宗旨。
編導:胡函博
記者:張嘯誠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