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14日電(記者張悅姍、谷訓、馬思嘉)成都世運會上有一個特殊的比賽項目,不僅男女選手同場競技,甚至還有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運動員參與。這個項目就是被稱為“空中F1”的無人機競速。別看選手們腿上動得少,腦子和手上卻是忙得不可開交。
8月14日,中國選手李甜星(右)在無人機競速資格賽第二輪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來到位於東安湖體育公園室外田徑場的無人機競速賽場,映入眼簾的就是搭建在草地上的賽道。如果從空中俯瞰,障礙點正好串聯成一張大熊貓的臉,停機坪上還有太陽神鳥紋飾元素,這些設計無疑是融合了成都的地域特色。
通過先進的圖像傳輸技術,選手們通過頭戴式顯示器第一視角“駕駛”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小時的無人機,在這條550米長的賽道飛行,穿越40-50個分散在賽道內的各類障礙物,如單層門、雙層門、隧道門、異形門等。選手們每四個人一組同時出發,各自的無人機以紅黃藍綠四色燈光做出區分,需在3分鐘內飛完3圈,用時最短者獲勝。賽道還配置了LED燈光裝置,以增強比賽效果和觀賽體驗,夜間視覺效果堪稱震撼。
成都世運會無人機競速競賽主任劉峰介紹,與平時常見的航拍無人機不同,無人機競速追求速度,所以器材並不是套裝的,而是通過在機架機身的基本結構上安裝圖傳系統、飛控系統、動力系統,然後通過幾個系統的協調配合,達到一個最理想的參數來匹配選手的操控習慣,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飛行。
無人機競速不僅是“速度游戲”,更是對運動員技術、心理、體能、策略的全方位考驗。頂尖飛手需像F1車手一樣精通機械調校,像電競選手一樣反應敏捷,同時具備極限運動員的抗壓能力。這項運動的魅力就在於其對人機協同極限的不斷挑戰。
8月14日,中國選手何雨瞳在無人機競速資格賽第二輪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據悉,2014年,無人機運動起源於澳大利亞,目前已形成一系列由國際航空運動聯合會(FAI)認證的世界級單項賽事,如世界無人機競速錦標賽及無人機競速世界盃等。中國的深圳、寧波、杭州曾舉辦世界無人機競速錦標賽。2022年,無人機競速首次成為世運會項目。
目前,國內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賽事體系,包括“飛向北京 飛向太空”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活動,以及世界範圍內參與規模最大的無人機競速聯賽,還有更專業的全國錦標賽和世界盃分站賽,基本能覆蓋全年齡段。
參加無人機競速比賽的中外選手普遍是青少年,比如中國隊的三名選手中,何雨瞳和黃悅祺18歲左右,年紀最小的李甜星只有13歲,這與無人機競速比賽的快節奏有關,虛擬和現實結合的比賽方式也對年輕人有很強的吸引力。
8月14日,中國選手黃悅祺在無人機競速資格賽第二輪比賽前進行準備。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中國無人機競速隊領隊封清説,近年來無人機運動在我國發展非常迅速,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國在無人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國內無人機生産製造企業在全球市場都佔有很高的份額,因此首屆世界無人機競速錦標賽(2018年)就落在深圳,目前已在國內辦了三屆世錦賽;二是航空科技體育(特別是航空模型)的普及為無人機運動的快速發展起了鋪墊作用,青少年參與人群非常廣泛;三是在我國低空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無人機行業發展迅速,也讓更多人看到了無人機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人們逐漸意識到,無人機技能也許是未來生活的重要技能”。
雖然無人機運動尚無進入奧運會的時間表,但業內人士認為,虛擬無人機競速未來有機會被納入電競奧運會的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