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文化丨名家藝思錄】言恭達:書學散步·美學精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9 14:58: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文化丨名家藝思錄】言恭達:書學散步·美學精神

字體: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推動前沿藝術觀點的交流,新華網文化書畫頻道特推出《名家藝思錄》欄目,輯錄和展示當代文化大家的文化藝術思想成果。言恭達先生作為著名書法家、文化學者,多年來以其雅正、高格的書法藝術聞名於世,又以其豐富的學識、對書法藝術獨特的見解影響着無數同仁與後輩。其在傳承書法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可謂有目共睹。而《書學散步》正是言恭達先生近年來書學思想的一份結晶之作,將傳統文脈與時代風貌呈現於其中,構成了一道道筆尖上的文化風景。故,《名家藝思錄》欄目特將《書學散步》進行連載,逐期發布,以饗讀者。本期為第三篇《美學精神》。

美學精神

文/言恭達

中華美學精神,一是蘊含在中華哲學精神之中,二是體現為一個運動着的歷史過程。它既不能僅從古典美學自身出發,也不能從舶來的現代美學觀念出發。它不是單一的追求技巧與形式美的遞變,更多的是從審美理想、道德、高度與文化價值方面去提升,其精神內核就是崇尚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就是美學的高度“人民性”問題。它應該是具有民族的歷史感、滄桑感,富於民族靈性、民族氣質和民族語言特色的。這種根植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審美集體意識的精髓與靈魂。這種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讓人民的靈魂經受洗禮。

言恭達作品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從當代哲學層面上必須把握:一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二分”。這是中國哲學基本精神所在。所以中國古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多將生命寄於科學,而是寄於藝術,富有藝術與審美的生命情調。二是以“萬有相通”的時代思維看待中西藝術審美,明確藝術想象和情感體驗在審美活動中的意義。“哲學的最高任務不是認識相同性,而是把握相通性”。審美不能比附於科學,異化為技術。必須將中西文化內質大同,通道器、通情理,才能致力於時代的中華文化創造。處於時代轉型的中國美學更須重視藝術審美實踐,要有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本體意識與關注。三是須深化對中國古代“隱秀”(意象)説和意在言外的審美傳統的領悟。追求詩意,高揚人文精神境界。“哲學應建立在萬物一體基礎上的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為目標,這種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統一”。“在人生各文化活動中,審美境界又處於核心地位,它是人生最高境界,不僅超越了‘欲求’‘求實’,也超越‘道德’的境界。人們只有在審美境界中才能超越物我之間的分隔與界限,達到人與世界的融合為一”。審美不再是一種認識,也不是日常意義上的美與漂亮,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人的精神與心靈境界的提升。

美學精神是藝術標準確立的重要根基,是藝術理想建構的重要尺度,也是藝術情懷提升的重要滋養。中華美學精神在藝術實踐中的導向意義:一是主張形神兼備,不唯形式至上。西方美學的標識是審美獨立,美與真善分離,它是西方藝術的形式化、唯美化、非理性化的理論指導,而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石則是美與真善的貫通,其核心是蘊真涵善的美情觀,其理想是超逸高遠的美境觀,倡導內容與形式兼備與統一,以境界為最的美感向度,突出作品的情感、思想、風骨與襟懷。二是重視情理交融,追求內蘊崇高。中華美學以情為本,融情入象,抒情入理,追求的是藝術的情趣與境界。以真情流露和個性突顯為藝術之真美。中華藝術精神是寫意精神,其至境往往不在寫實,而是虛實相兼,境界高遠。三是崇尚生命情韻,弘揚詩性品格。中華美學精神承中國哲學之源,將天地萬物都視為有生命的存在,關注藝術的生命情韻和詩性超越。明示藝術有大道與小道之分,大藝術與小藝術之別,而偉大的藝術和偉大的人生是相通的。中華藝術精神突出藝術引領人格昇華生命的人生意象和實踐導向。以藝育人,以文化人。

言恭達作品

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必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於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中國當代書法追求經典,不是片面複製傳統,而是它在當代乃至未來擁有一種“精神活性”,這種精神活性可以優化當代美學生態,使當今的書法藝術審美更具朝氣與活力。它從傳統中走來,又向時代深處走去,從而走向崇高。它既不是從古到今的線性推進,也不是從今返古的逆向反思過程,而是一個彰顯時代特質螺旋上升的過程。中華美學精神寫着中國的靈魂,指示着將來的命運,也將成為當代中國書法核心價值的源泉。

中國當代書法美學精神,一是蘊含在中華傳統哲學中的寫意精神,二是表現為一個運動着的歷史過程,即它的時代性。它既不能僅從古典美學自身出發,更不能從西方的現代美學觀念出發;它不是單一的追求技巧與形式美的遞變,更多的是從審美理想、道德高度與文化價值層面去提升,其精神內核就是崇尚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就是美學高度“人民性”問題。它應該是具有民族的歷史感、滄桑感,富於民族靈性、民族氣質和民族語言特色的。這種根植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審美集體意識的精髓與靈魂。這種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讓人民的靈魂經受洗禮”。

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必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於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既不是一個從古到今的線性推進過程,也不是一個從今返古的逆向反思過程,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國當代書法呼喚回歸傳統,不是片面複製傳統。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美學精神高度在於“融古為我”,其藝術經典性必然是時代的文化創造。因此,我們傳承中華美學精神,要善於在傳統中尋找“經典”“不朽”的因子,而這種元素將在當代乃至未來保持它的精神活性,優化當代美學生態。

言恭達作品

當代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關鍵要準確認識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內涵,並要以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為前提,而絕不是排他性的畫地為牢或自我陶醉。要繼承和堅守歷代文藝家們在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一切進步的、關乎世道人心、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的價值關切。這種關切還是面向個體人生的,追求信仰,致力於人格完善和靈魂提升,達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審美人生境界。中華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思維和民族學理標識。中華美學精神重寫意。“美在意象”,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氣、韻、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學理特質的美學範疇。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略窺其部分“美學原理”:

一、極飾反素,歸於平淡。“平淡天真”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基本性格。“白賁佔於賁之上爻,乃知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劉熙載《藝概》)。“白賁”之美,即絢爛之極,復歸平淡。有色達到無色,有墨達到無墨。自然樸素的白賁之美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文與質的關係上,要質本身發光才是真正的美。

二、唯道集虛,計白當黑。莊子的“虛”“靜”“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始終是中國書畫“寫意”精神的內核。“虛室生白”“無字處皆其意”,虛比實更真實,沒有虛空的存在,便沒有生命“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此為從實到虛,一直到神妙不可知之的虛空佳境。老子的“有無相生”,達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之境界。

言恭達作品掛曆(貳月)

三、澄懷觀道,窮理盡性。書法藝術的意境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字再現,而是一種深層的意態創建。“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終境,則是作者氣格昇華的表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書畫家從傳神到妙悟,通過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地顯示着深層的生命、力和激情。

四、唯觀神采,不見字形。“形”是書法字體基本形式結構,“相”即書藝的意象。“無形之相”為高格雋永之意。“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在高度技法的基礎上,做到“唯觀神采,不見字形”,就是“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的深層體悟。歸真返璞,達融法度於無形、傳性情於毫端的自由王國。此外,要“無意於書”,才能“情意磅礡”,用筆自由馳騁,心筆交運,筆隨意到,意不在書而得於書。

【糾錯】 【責任編輯: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