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為世界“打樣”——ITER科學家赴EAST開展聯合實驗-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6 16:08:19
來源:新華社

中國“人造太陽”為世界“打樣”——ITER科學家赴EAST開展聯合實驗

字體:

      有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近日重新“點火”。春節前,百餘名中外科學家將在這裡開展聯合物理實驗,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這個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打樣”,提前演示並攻克相關技術難題。

      1月24日一早,記者走進安徽合肥科學島上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寬敞的EAST控制大廳人聲鼎沸,不同膚色的科研人員湊在一起,操作着電腦,一番討論後,中央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準備又一次放電實驗。

1月24日,EAST物理實驗總負責人龔先祖(左二)及團隊成員與ITER科研人員商討實驗計劃。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人造太陽”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實施。該計劃將在法國南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堆。

      如果把核聚變反應比喻成一道閃電,想要聚集更高能量,就需要把一道道閃電收集在“磁籠子”裏,這個“籠子”需要承受“超高溫”“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極端環境,內壁材料至關重要。

      2023年,ITER決定將“籠子”內壁換為純金屬鎢材料。“之前帶有涂層的材料可能會腐蝕內壁,也不夠穩定,純金屬鎢是理想的內壁材料之一。”EAST物理實驗總負責人龔先祖説。

      縱觀全世界,ITER的目光最終聚焦於EAST——該實驗裝置建成運行十餘年來屢破世界紀錄,性能走在國際前列,與ITER技術路徑、實驗條件等一致,更在內壁材料等研究領域領先。

      “我們需要依靠EAST團隊,驗證新材料的可靠性和操作性。”ITER科學部主任阿爾貝托·洛瓦爾特告訴記者,此次聯合實驗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演示和攻克ITER運行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支持和完善下一階段的物理研究計劃。

1月24日,在EAST控制大廳,ITER科研人員與EAST科研人員溝通實驗計劃。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2024年1月中旬以來,3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ITER計劃核心科研人員陸續“登島”,同時聯合全世界100余名聚變領域科學家,“在線”共同推進相關實驗,預計聯合物理實驗將持續9天。

      “這裡有大量的年輕人參與項目,這正是核聚變科研所需要的。”在控制大廳,記者見到ITER實驗運行部門負責人理查德·皮茨,他此次是“故地重游”,“ITER應被視為將各國團結在一起的基礎項目,中國的參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龔先祖告訴記者,EAST團隊也將利用此次聯合實驗機會,匯聚國際智慧和力量,助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未來的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記者陳諾、何曦悅)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