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不久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9月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3萬個。在這場規模宏大的城市更新行動中,一系列綠色建造技術正在成為提升居住品質的關鍵力量。從為老舊房穿上終身免更換的“節能鎧甲”,到安裝可以降低能耗的新材料風管,再到將自然陽光“引入”地下空間,這些創新科技讓人們告別能耗高、體感差、暗空間多的老舊建築,住進更綠色、舒適的高品質新居。
外墻保溫一體化技術:
給舊樓穿上“節能鎧甲”
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張良社區與儒林社區經過改造,數十棟住宅樓整齊排列。這些建築的外墻暗藏玄機——利用外墻保溫一體化技術。其採用的複合保溫一體板,化作堅實的“節能鎧甲”,將建築主體緊密包裹。
該技術的核心在於,施工階段將複合保溫一體板作為建築外模板使用,經連接件固定後澆築混凝土,形成無空腔複合墻體,實現保溫功能與建築結構的“永久綁定”,大幅增強了外立面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淄博沂源棚改項目經理郭豐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外墻保溫一體化技術通過剛性連接將保溫層與建築主體結合,形成兼具保溫與裝飾功能的外墻系統。這樣不僅有效解決了傳統外貼保溫層易脫落的問題,而且能幫助居民節省近一半的冬季取暖費用。目前,這種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中。
2022年,張良社區一二期項目竣工。沂源縣建築節能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項目投入使用後的首個冬季,該社區居民平均取暖支出下降42%;與周邊未採用該技術的老舊建築相比,張良社區冬季供暖期間室內溫度平均提升3至5攝氏度。
玻鎂複合風管:
防火防潮又保溫
在貴州省貴陽市,首個引入“4.5代住宅”理念的城市更新項目——雨高橋城市更新項目正在全面推進。所謂4.5代住宅,是在傳統居住功能基礎上,進一步融合綠色建築、智能系統與人性化設計的新型建築形態,旨在打造更健康、舒適與節能的居住環境。
在該更新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將玻鎂複合風管如搭積木般精準拼接。這種在工廠預製的風管,外殼為白色彩鋼板,內置特製保溫層,不僅保溫性能優於傳統鐵皮風管,而且顯著提升了居住體驗。
作為貴陽首個超高層“立體生態建築”試點,雨高橋城市更新項目包括5棟140米以上超高層住宅。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雨高橋城市更新項目總工程師趙月讚介紹,由於地下室和高層建築對通風設施耐火性能要求高,加上貴陽氣候潮濕,而傳統鐵皮風管在防火、防潮方面存在不足。為此,該項目創新採用三層複合結構的玻鎂複合風管作為通風設施,有效解決了防火、防潮難題。
趙月讚説,這種風管內外層採用高強度彩鋼板作為結構骨架,確保其在風壓下的穩定性;中間層以玻鎂防火材料為核心,輔以耐鹼玻纖布,使其具備更高防火等級和抗折強度。
相比傳統鐵皮風管,玻鎂複合風管保溫性能提升40%,無需額外保溫層即可有效隔熱,降低能量損耗,更加節能環保。同時,其防潮防腐能力更強,自重更輕,既減輕建築荷載,也降低了安裝難度。
趙月讚補充道,這種風管還提升了居住體驗:防潮防腐特性避免生銹和細菌滋生,減少粉塵與異味,提供更潔凈的通風環境;使用壽命超過25年,降低更換頻率並減少安全隱患;高耐火性進一步保障居住安全。
目前,雨高橋城市更新項目施工人員已完成6000余平方米玻鎂複合風管的安裝工作,其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效果。未來,該風管還可以與傳感器結合,實現對溫濕度與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與智能調控,助力打造更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間。
智能光導技術:
把陽光“搬”到地下空間
如何把陽光“請”到地下空間?在廈門北站,一套名為“陽光搬運工”的智能光導技術給出了答案。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北站項目總工程師潘峰潭介紹,建設團隊採用多項綠色技術打造智慧節能站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智能光導技術。
在廈門北站的屋面上,82套採光機整齊排布,這是智能光導技術裝置的核心採集設備。這套裝置就像追着太陽的“向日葵”。每天日出後,屋面的採光機會自動“醒”來,精準追蹤太陽高效採集陽光。隨後,總長超10萬米的大通量特種光纖,將採集到的陽光輸送至車站換乘中心地下10米的集散空間。
“這樣一來,即使在深達地下10米的集散空間,旅客也能感受到陽光。”潘峰潭指着光線充足的地下區域介紹,這套裝置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達80%,利用率較國外同類型産品提升120%。
智能光導技術的節能效果顯著。潘峰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經測算,應用智能光導技術後,全年可以節約用電約72萬度,相當於減少排放565噸二氧化碳。對日均客流量較大的交通樞紐而言,這套裝置相當於地下空間的一盞“不用電”的長明燈,長期運行下來能大幅降低車站的用電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光導技術裝置並非孤立運行,而是深度融入了廈門北站的iBMS智慧管控系統。作為閩南地區規模較大、功能較全的智慧管控系統,它統籌管理站房所有空調、照明等機電設備,可以自動分析設備運行狀態,在不同環境參數下實行動態調節,讓設備始終處於最優能耗狀態。
潘峰潭介紹,無論是老舊交通樞紐改造,還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老舊小區更新,這項能高效轉化自然光的技術都大有可為。
“希望智能光導技術能夠‘點亮’更多老舊建築,為我國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更多人感受到自然光與現代建築融合的魅力。”他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