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星球健康坐標系統(Planetary Health Axis System,簡稱PHAS)北京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系統由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聯合國內外數十家頂尖科研院所共同研發,可系統追蹤人類及其活動的生態足跡,並評估超越星球邊界的風險。它以“人類健康”“物種健康”“環境健康”和“社會健康”四大坐標軸為基礎,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和人工智能(AI)技術,追蹤當前發展狀態下超過48000個變量的複雜動態。
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在發布會上介紹,PHAS通過獨特的設計和突破性的原始創新,借助AI集成全部可用數據,使之互相訓練達到更高的可用程度,建模並識別整個星球上各要素間更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並把各學科專家的意見作為模型訓練的校準參照,形成一個可以對全球星球健康水平進行建模和動態監測的智能系統。
在框架設計上,PHAS借助人工智能構建了一套綜合星球健康建模路線圖。該路線圖包含四個核心模塊——基於長目標隨機控制的星球健康經濟學模塊、基於循環訓練的數據集成模塊、基於圖上深度學習的動態關聯網絡模塊和基於human-in-the-loop(人在回路)的專家反饋訓練模塊。
值得一提的是,初步成果顯示PHAS完全具備復現已知科學知識的能力,能揭示此前從未被描述過的額外作用路徑,還可識別更長鏈條、更複雜的“雙向異性”關聯路徑。傳統工具僅能支持關於“哪個更重要”的判斷,PHAS可以同時給出治理時的資源配置指引。比如,PHAS分析發現,若減少20%的化石燃料使用,可延緩當前全球星球健康水平下滑趨勢,但無法阻止這一趨勢;若將全球創新投入增加20%以上,則可扭轉全球星球健康水平下滑趨勢,使其恢復到2000年之前的狀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理事會主席詹啟敏指出,在當今時代,健康問題不再是單一的醫學議題,這要求我們以更綜合、更系統的思維,重新定義健康的邊界。PHAS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它還是一次關於人類健康認知方式的深刻革新。其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支撐,為我們提供了觀測人類活動與地球健康關係的數字羅盤。“這一系統讓我們看到以人為本的新維度,只有當人類學會以地球為尺度去思考自身的健康,我們的醫學和科技發展才會有更長遠、更穩固的基礎。”詹啟敏認為,PHAS的建設與發布,不僅是中國學者在星球健康領域的重要貢獻,也展示了中國科學界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