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箭21”:整裝待發 共赴天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8:43:36
來源:科技日報

“礪箭21”:整裝待發 共赴天宮

字體: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於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10月30日上午,出征在即的3名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指令長張陸為乘組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礪箭21”,希望乘組經過磨礪淬煉後,像火箭一樣銳不可當,圓滿完成任務。

  “我是‘70後’;‘90後’武飛曾是一名飛行器環境試驗工程師,性格開朗,尤其熱愛運動,是團隊中的‘活力因子’;‘80後’張洪章長期從事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究,性格沉穩,愛好打太極拳、品詩詞,想象一下,未來半年,他一邊鑽研科學實驗,一邊在空間站裏種菜養花、吟詩打拳,讓中國空間站變成太空中的‘桃花源’。”張陸介紹着自己的隊友,自信又自豪。“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來了!”他説。

  指令長張陸:再徵太空,續寫天宮新程

  金秋時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弱水河畔,千年胡楊傲然挺立。這片見證無數航天奇蹟的土地,即將迎來又一高光時刻——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將從這裡啟程,奔赴天宮空間站。

  此次任務的指令長,是曾圓滿完成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張陸。時隔兩年多,他將帶領兩名新隊友再度叩問蒼穹,這既是他個人從航天“新兵”到指令長的蛻變,更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棒接一棒代代傳承、接續突破的生動寫照。“能夠再次為祖國出征太空,於我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24年,經過嚴格的選拔,張陸成功入選神舟二十一號乘組並擔任指令長。此次乘組延續了“新老搭配”的傳統,由張陸帶領第三批航天員武飛和張洪章共同執行任務。這是一個極具特色的乘組:在專業類型上,涵蓋了航天駕駛員、航天工程師、載荷專家三種類型;在年齡結構上,他們跨越年齡界限,以各自的專業優勢與性格特質形成完美互補,成為執行任務的“黃金搭檔”。

  張陸認為,他們的優勢在於:“70後”的自己有豐富的飛天經驗與統籌協調能力,能帶領團隊應對各類突發情況;“90後”的武飛年輕有活力,理論與操作能力突出,是技術“尖刀”;“80後”的張洪章穩重博學,能在專業領域提供支撐,同時平衡團隊氛圍。“我們各自的特長能覆蓋任務中的不同需求,這樣的組合,讓我對執行神舟二十一號任務充滿信心。”他説。

  首次擔任指令長,張陸牢記神舟十五號指令長費俊龍的叮囑:“要把乘組擰成一股繩,了解每個隊友的優勢和短板,讓每個人都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作用。要統籌全局,預判問題……”這成為他後續訓練和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的“準則”。

  張陸和兩位戰友在訓練中相互學習,在生活中相互關照,早已形成深深的默契。這份信任與默契,是乘組戰鬥力的重要體現。“太空裏,我們三個人就是彼此的依靠。”他&&,此刻最期待的是再次聽到曙光、北京、天宮、銀河、天舟等地麵糰隊熟悉的聲音。

  最年輕航天員武飛:用百分百的努力回報這份幸運

  在10月31日亮相的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中,一張年輕卻堅毅的面龐格外亮眼,他就是剛度過32歲生日的武飛。出生於1993年的他,不僅是我國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航天員。

  深秋的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草原褪去了夏日的熱鬧,收割後的草料堆成小山,夕陽西下時,村莊升起的嫋嫋炊煙。這是武飛記憶深處最溫暖的畫面。多年來,這幅故鄉的圖景,始終在他逐夢的路上給予力量。

  武飛的童年,一半是草原的星空與牛羊足跡,一半是父親燈下輔導數學的時光。憑藉對數學的癡迷,武飛很快從村中小學嶄露頭角,父母決定送他到縣城小學讀書。“他們全力托舉我飛出草原,才讓今天的我能飛向渺渺星河。”武飛將感恩化作學習的動力。2010年,他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646分的高考成績,為他叩開了逐夢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門。

  大三時,武飛的專業被細分至“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這個以熱學、力學為基礎的專業,覆蓋航空、航天兩個方向,專業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守護“中國造”飛行器的“硬本領”。本科畢業後,他繼續留校攻讀碩士學位。他想成為一名工程師,用雙手造出守護祖國的利器。

  2017年,武飛走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參與了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多類航天器的研發驗證。為了獲得可靠數據,他和同事常常以實驗室為家,24小時輪班值守。“那種參與國之重器建設的自豪感,是什麼都換不來的。”

  2019年,武飛收到關於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的通知。“要是能到太空親自操作自己參與設計的設備,把地面實驗搬到太空環境中,對我來説意義非凡。”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艱苦學習和訓練,一路過關斬將。一年後,27歲的他成功入選我國第三批航天員。

  得知消息時,武飛正在廠房裏調試核心艙的熱試驗設備。他看著眼前的核心艙——未來將成為守護自己的“太空家園”,幸福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圓夢的幸福背後,是更重的責任。在此後的訓練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愈發嚴格。

  “我相信一句話:‘越努力,越幸運。’能夠將個人夢想融入祖國航天的輝煌征程,這是時代賦予我的最大幸運;而我能做的,就是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回報這份幸運。”武飛説。

  出征在即,武飛心中充滿期待。他想親手完成和熱學相關的燃燒實驗、流體動力學實驗,用專業知識探索太空的奧秘;想透過舷窗眺望故鄉,在星河間尋找草原成長的軌跡;想體驗太空漫步,與宇宙實現“零距離”接觸;還想和隊友在太空過新年,把中國航天人的祝福送往宇宙。

  載荷專家張洪章:做國家需要的人

  一副眼鏡襯得眉目溫潤,白皙面龐上總漾着謙和笑意——這便是我國第二位叩問蒼穹的載荷專家張洪章。39歲的他,懷揣報國之心,胸藏探索之志,讓“做國家需要的人”的誓言,在星辰大海間迴響。

  1986年,張洪章出生在山東省鄒平市臨池鎮望京村。父親將“文章”的“章”字嵌入他的名字,盼他能以知識改變命運、報效國家。

  人如其名,張洪章對學習有着極強的執着。他喜歡數學,也愛讀書,積攢下來的所有零花錢都用來買書看。在大量閱讀中,張洪章養成了熱愛思考的習慣。什麼人會生老病死?生命能不能延長?他對生命科學産生了強烈好奇:“我想解開生命的密碼”。

  2004年,張洪章考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與心心念念的生命科學失之交臂,但他並未放棄對科學的追求。大學四年,他的業餘時間幾乎全泡在圖書館,從化學專著到生命科學文獻,一本本啃、一點點學。在他看來,“上大學是為了解開心裏對科學的疑問,解開人生方向的困惑”。在不斷鑽研探索中,他逐漸發現了化工的魅力。

  本科畢業前夕,張洪章做出“不尋常”的選擇:放棄保研本校的機會,也放棄了出國讀研的可能,把目標鎖定在化工領域頂尖的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最終,他以優異成績被錄取,開啟了5年碩博連讀的科研生涯。他成天泡在實驗室裏,常常一幹就到半夜兩三點。實驗結果好,他能踏實睡個好覺;反之,就整夜琢磨問題出在哪兒。他覺得,這種“累但快樂着的沉浸感”,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幾年攻關,張洪章所在團隊實現了膜材料結構和性能優化。作為完成人之一的他,榮獲2012年遼寧省技術發明二等獎和2014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為博士生涯畫上了圓滿句號。

  張洪章的科研事業蒸蒸日上時,我國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的消息傳來,他第一時間報了名。“祖國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實驗,我是科研人員,我想去試試。”他説。2020年9月,他作為四名載荷專家之一,成功入選。

  有趣的是,張洪章多年堅持的太極拳,成了他在訓練中的“秘密武器”。“離心機訓練會給胸腹部造成擠壓感,但我想到太極拳中一些相通的地方,知道怎樣更好地保護內臟。”他説,“模擬失重水槽訓練更有意思,水下訓練服又厚又重,限制四肢自如運動。但人在裏面先順着服裝漂浮的方向,再慢慢引導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對抗服裝消耗力量,就可以像魚一樣在水裏面游。”

  作為載荷專家,張洪章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空間站科研實驗,對此他格外珍視。巧合的是,他參與的實驗項目,也將在此次神舟二十一號任務中搭載上行。“我期待着在太空環境下開展這項實驗,並取得滿意的結果。”張洪章説。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