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
第四次國家公祭儀式

201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寒風颼颼,滿城哀榮。這一天,南京全城默哀,嗚咽的警報,淒厲徹天,人們以白花素服,寄托哀思;這一天,人們把傷痛刻在心裏,以史為鑒,以實際行動告慰冤魂,珍愛和平。

閱讀全文
新華社國內部、攝影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上午10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隆重舉行。國旗半降,哀樂低回,沉重“哭墻”之上鐫刻的每一個名字,都在控訴著那段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
  10時01分,淒厲的防空警報聲回蕩在城市上空。這一刻,南京城倣佛凝固,行人駐足、車船止行鳴笛,高樓大廈、大街小巷,公共場所的人們放下手中的工作肅立默哀。
  警笛長鳴憶國恥。80年前這一天,古城淪陷,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8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祭奠這場浩劫中逝去的同胞,告慰冤魂,警醒世人,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中山碼頭、東郊、雨花臺、北極閣……在17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各界群眾自發組織了悼念活動,深切緬懷、寄托哀思。

南京,城祭!

夏淑琴、葛道榮、岑洪桂、濮業良、石秀英、艾義英、潘巧英、陳德壽、劉民生、傅兆增……儀式即將開始前,1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在家人和工作人員的攙扶下進場。
  85歲的陳德壽是第一次參加國家公祭儀式。1937年,陳德壽還是一名5歲的幼童,祖父在中華門外西街經營一個裁縫鋪,是家裏第一代中裝裁縫,一家八口人過著飽暖無憂的日子。直到12月13日一把屠城之火將好日子燒蝕殆盡。
  88歲的夏淑琴從未缺席過國家公祭儀式,她在女兒的陪同下一大早就來到公祭現場。“80年過去了,一切都還像在眼前。”1937年12月13日,她全家祖孫9口人中7人慘遭日軍殺害,時年8歲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後,因昏死過去幸免于難。

80年後,他們最想説什麼?——記公祭儀式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播放銘文、敬獻花圈、奏唱國歌……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們頻頻拭淚。這群看起來“脆弱”的老人,在為歷史作證時,都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與堅強。
  90歲的葛道榮是第二次參加國家公祭儀式,老人最大的心願是晚年能夠看到加害方的真誠道歉。“日本右翼竟然到現在還不承認大屠殺!歷史是人們經歷過的,做過的事情要有勇氣去承認,不承認最後還會重復過去的錯誤。不正視歷史,怎麼可能珍愛和平?日本政府,你至少欠我們這群老人一個道歉。”

“日本欠我們這群老人一個道歉”

戰爭像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真切地認識和平的珍貴。對于這群經歷了戰爭的老人,和平是他們暮年最大的心願。
  95歲的濮業良是當天參加儀式年齡最大的幸存者,老人用不太清晰的口齒對記者説:“今天的紀念活動很隆重,顯示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要銘記國難,更要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和平應當珍愛。”

和平是最寶貴的

大、中、小學生方陣有序排列,一係列凸顯和平的環節,日本友人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深情相擁,曾援助過南京人民的國際友人後代被不斷致謝……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80周年。80年匆匆而過,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公祭儀式上的這些元素傳遞出的理念值得記取。
  ——傳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參加公祭的代表囊括了多個年齡層,這是為了體現代代相傳的理念。舉行國家公祭的重要用意是為了讓沒有經歷過戰爭傷痛的青少年,一定不能因為身處和平而忘記民族曾經遭受的那段災難。
  ——和平。處處可見的“和平”元素彰顯了國人在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同時,對和平生活的熱切期盼。
  ——友好。第四次參加國家公祭儀式的日本友人松岡環來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群體中。夏淑琴、艾義英、劉民生、濮業良、岑洪桂……松岡環一個個喚出老人的姓名,一個個問候讓老人們露出笑容,與她緊緊擁抱。80年前,侵華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80年後,盡管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歪曲歷史,但同樣也有像松岡環這樣的友好人士一直為維護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歷史而奔走。
  ——感恩。國際安全區的負責人德國人約翰·拉貝、在江南水泥廠收留大量難民的丹麥人辛德貝格、不顧危險拍攝屠城唯一視頻的美國人約翰·馬吉……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援華義舉,在公祭日當天被不斷提及。

公祭儀式傳遞的理念

中國又一次以國家的名義,向世界宣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凝聚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力量。
  公祭儀式上人們默哀,獻花,高唱國歌,簡樸的儀式承載了豐厚的內涵,讓哀思、崇敬在人們心頭涌起,提醒人們一代一代把記憶傳承下去。
  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華民族歷經戰亂和苦難的歷史警示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中華兒女在血淚中凝聚起的最寶貴財富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磅薄力量。

新華時評:以史為鑒 開創未來
功能表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