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絕壁鑿“天渠”壯志淩山河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樸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閱讀全文
作者: 新華網要聞部

黔北深處,多為喀斯特地質。
  黃大發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壩,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裏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裏的幹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裏,滿是渾黃。
  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後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17199

“剛修渠的時候我才幾歲,十幾年裏父親經常不在家裏,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敗的時候,我已經上中學了,那時候父親經常在家裏發呆,我知道他很傷心。”黃大發的二兒子黃彬權説。

“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幹”

在村裏,記者見到了82歲的黃大發。退休的老書記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説起話來字字鏗鏘。提到水渠,他似乎有説不完的話。黃大發説:“從當村裏大隊長開始,我就決心做三件事,一是引水,二是修路,三是通電。”老書記説,現在這三件事都辦到了。

“我就是為群眾辦事的”

1995年春節剛過,黃大發只身前往遵義縣,向有關部門申請修建通村公路。政府補助的資金用于購買炸藥等,村民在黃大發帶領下投工投勞。
  修渠的情景再現山村。每天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齊心協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鋪通。
  1996年,村裏通電工程啟動。黃大發帶頭拿出100元,村民再次湊錢1萬元。為節約電桿錢,每2戶村民“承包”一根電桿,上山砍樹;一圈上百斤重的電線,村民挽在肩頭往前拉……草王壩村,終于亮起了電燈。
  村民夏時江,購買了村裏第一臺黑白電視機。1997年7月1日,黃大發和100多名村民一起,在夏時江家收看了香港回歸慶典,大夥兒鼓掌把手心都拍紅了。

“這水渠是工程奇跡”

帶領群眾奮鬥50多年,黃大發走遍了村莊周邊的山山水水,但最遠只到過80公里外的遵義市。
  不抽煙、不喝酒;不吃雞鴨魚,不管家中事。這位82歲的老支書把一輩子的時間都交給了村裏工作,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領著大夥兒幹”上,將鄉親們帶上致富路。
  村民徐國樹家養了9年的山羊,現在有60只,去年賣羊收入2萬多元。他説“有了水,才養羊;有了羊,才有錢”,靠著養羊收入,他把2個子女培養成大學生。
  脫貧的熱情涌動在草王壩的家家戶戶。新擴並的團結村還有許多貧困家庭,去年,老支書黃大發參加政府的脫貧攻堅考察,認定了辣椒和柚子産業。經過論證,當地政府決定將之作為扶貧攻堅重點産業進行推廣。

“我終于可以交上答卷了”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開出一條“天渠”,他堅持了三十多年。他叫黃大發,是貴州一個山村黨支部的老書記。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修的是什麼樣的“天渠”?他修“天渠”的故事為何能感動網友?

三十多年只為“天渠”,老書記為何感動網友

修建水渠要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嶺,大土灣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為險要,要從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過。
  在修擦耳岩段時,一處倒懸的崖壁無法測量,專業施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二話不説,把麻繩係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像半空中飄飛的鷹。
  吊到懸崖背後,大家看不到他了,嚇得大氣都不敢出。這時候,黃大發在下面大喊了幾聲,證明自己沒事,大家這才放了心。
  當時在現場的村民沈秀貴説:“沒有黃大發帶頭,這個工程修不起來。”

“黨員帶起頭,大家一起幹”
功能表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