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債發行進入密集期。11月24日,財政部招標發行970億元記賬式附息國債和600億元記賬式貼現國債。11月26日,還有2隻短期國債將發行。
專家&&,國債密集發行是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的重要體現。後續積極財政政策取向料延續,應用好用足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工具,加強國債資金監管考核,確保政策效能充分釋放,護航穩增長。
發行節奏加快
近段時間,國債發行較為密集。根據財政部2025年第四季度國債發行計劃,今年儲蓄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已完成全年發行任務。“四季度國債發行通常集中在10月和11月,兼顧靠前發力和承上啟下、做好銜接。”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
相較去年,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加大,發行節奏加快,彰顯其支持“兩重”“兩新”的關鍵作用。從規模看,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達1.3萬億元,比去年增加3000億元。從節奏看,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首發時間比去年提前約一個月,發行完畢時間也相應提前,推動資金儘早落地見效。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今年發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重要體現,或拉動2025年GDP增長1.7個至1.9個百分點,為實現經濟增速目標提供重要支撐,也為重點領域和長期項目建設提供了穩定資金來源。
白彥鋒認為,四季度國債發行籌集的資金將用於更好支持實施“十五五”規劃等國民經濟發展中長期安排。同時,四季度的國債發行會更加關注市場流動性走向,加強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
保持支出強度
國債密集發行彰顯出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專家認為,後續財政政策將延續積極取向,通過擴大債券工具使用、優化資金投向,進一步鞏固經濟穩中有進勢頭。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近日&&,要堅持積極取向,加強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根據形勢變化,合理確定赤字率和舉債規模,組合運用預算、稅收、政府債券、轉移支付等工具,用好政策空間,保持支出強度,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
作為“十五五”開局之年,2026年的財政政策備受關注。袁海霞認為,明年應用好用足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工具,提振社會信心,擴大有效需求,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穩增長、擴內需、惠民生的作用。
在資金投向上,袁海霞建議,提升財政發力的民生含量,同時聚焦現代化産業體系與基礎設施升級,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繼續加大支持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新領域。
國債資金的使用效能是政策落地的關鍵。白彥鋒&&,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管與考核,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落到實處、見到實效,防止國債資金在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之間“撒芝麻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