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面論文到研發投産,一路走來不易,由衷感謝南京銀行願意陪我們走最早期的路。”南京高新開發區一家獲“研發管線貸”支持的創新藥企業負責人説。南京銀行通過技術認證前置、管線評估介入,不僅提高了優質客戶發掘效率,更進一步擦亮了南京銀行支持科研轉化的科創金融名片。
近年來,南京銀行根植於江蘇這片科創沃土,以“科技金融最佳實踐銀行”為願景,以“做科創企業貼身管家”為使命,全力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名片”。截至2025年9月末,該行累計服務科企近8.8萬戶,提供超8500億元資金支持。
理念先行 重塑科創信貸文化
經過多年積累,南京銀行科技金融條線培育形成了新型信貸文化,在理念上做到了“三個轉變”:從“基本看過去”轉向“主要看未來”,以發展的眼光、投行的視角判斷企業未來價值與合作前景;從“基本看財務報表”轉向“主要看團隊産品”,重點關注企業團隊、技術等“軟信息”,把握真實經營規律;從“基本看抵押擔保”轉向“主要看經營現金流”,圍繞採購、生産和銷售等經營行為,以信用、類信用等方式解決科技企業缺乏抵押擔保的痛點。
在“它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江蘇某寵物用品科技公司的故事,是許多專注賽道的製造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公司成立於2005年,深耕寵物凍幹、烘乾零食領域,雖然坐擁宿遷禽肉産業帶的供應鏈優勢與核心團隊深厚的外貿資源,卻在2016年遭遇了“成長的煩惱”——由於在供應鏈與品牌建設上持續投入,企業面臨資金緊張,擴大再生産受阻,亟待突破産能瓶頸。
轉機始於2016年與南京銀行的攜手合作。基於對企業發展前景的認可,南京銀行提供了關鍵的首筆480萬元信貸支持,為企業注入了發展動能。此後,伴隨着企業每一個成長階段的實際需求,南京銀行的授信支持從480萬元逐步提升至5500萬元,形成了與企業擴張節奏同頻共振的金融陪伴。在南京銀行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年度銷售收入實現了從合作之初的2000萬元到如今3.2億元的驚人跨越,見證了“金融+産業”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該公司的發展故事清晰地表明,金融機構以“看未來”的眼光,深度洞察行業賽道,陪伴專注主業的企業共同成長,成就一段“銀企共贏”的佳話。
專業築基 “四專”機制賦能科創
南京銀行始終堅持在科技金融領域深耕不輟,借力“四專”機制與科技型企業實現價值共創。
首先是“戰略專”,總行成立了科創金融發展委員會,專注戰略謀劃實施,敏捷高效解決業務推動中的相關事項。在科創金融發展委員會指導與支持下,今年成立總行一級部門——科創金融部,進一步精準錨定科技金融的戰略定位。
其次是“機構專”,17家分行均成立科創金融服務中心,持續打造營銷推動、風險管理和授信審批“鐵三角”,提升科技創新企業服務質效。
再次是“産品專”,創新推出線上標準化産品“鑫e科企”,一鍵掃碼、兩步授權,額度所見即所得,最高可達1000萬元,目前已服務企業超2.68萬戶,預授信253億元。基於該産品較為精準的模型算法,多地政府和園區主動要求南京銀行為其高企申報提供專業的預診斷意見。
最後是“隊伍專”,重點打造營銷人員、“行研之鷹”、審批專家“三支隊伍”,經常性邀請外部專家進行實戰式培訓,努力培養懂技術、懂業務、懂客戶的專業人才隊伍。
創新驅動 投貸聯動開闢新賽道
從“債權融資”到“股權鏈結”,南京銀行不斷迭代優化投貸聯動服務模式,驅動新質生産力加速成長,開闢科技金融新航道。
一是“小股權+大債權”。針對初創期企業成長快、資金需求量大、估值尚未體現真實價值等問題,2015年起南京銀行聯合外部投資機構,以“小股權”作為紐帶,與企業建立平等共贏的戰略夥伴關係,同時,南京銀行量身配比“大債權”及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發展壯大“備足糧草”。目前已累計服務企業200多戶,2024年成為江蘇省首家落地“認股權登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
二是“投貸聯動”直通車。針對園區和企業對綜合金融服務了解不足的現狀,聯合行業主管部門進區縣、進園區、進企業,累計服務企業超3000戶。
三是“政銀園投”。針對近年來創投募資難、園區招商難等新情況,南京銀行積極擔起綜合金融服務商職責,探索推出以高新園區為載體、以政府園區為主要基金出資方、以深耕垂直賽道的卓越投資機構為專業基金管理人,同時給予配套信貸支持的“四方聯動”投貸聯動基金,有效推動了産業轉移和資源優化配置,為“長三角一體化”“沿海經濟發展”等重大戰略作出了積極貢獻,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在無錫高新區,一場由政府、銀行、園區與投資機構共同參與的金融創新實踐正結出碩果。2021年,由新吳區政府牽頭,聯合南京銀行與知名創投機構金雨茂物,共同設立了一支總規模達3億元的投貸聯動專項基金,旨在為區內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注入強勁動力。截至目前,該基金已成功投資16個項目,投資總額超1.4億元,展現出強大的資本活力與産業牽引力。
與純市場化基金不同,該基金尤為強調與地方發展的協同性。其明確設置“首投首貸”比例,精準滴灌處於關鍵成長節點的科創企業。這種模式不僅培育了本土新苗,更成為區域招商引資的“強磁場”。在各方合力下,基金已從上海、南京等地成功引進6家航空航天領域的優秀創業公司,有效補強了區域産業鏈的關鍵環節。
該基金創新採用“股+債”綜合服務模式,一方面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資金,另一方面幫助創始人以較小股權稀釋度過初創期,極大保護了其創業積極性。結合政府政策與銀行信貸,該模式為企業現金流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更重要的是,該基金作為一個資源紐帶,深度融合了各方生態,持續産生“1+1>2”的化學效應。它不僅是財務投資工具,更成為人才培育、技術成果轉化和産業升級的服務平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複製的創新路徑。
生態共建 構築科創服務新高地
從單一的資金提供者,升級為産業生態的共建者,南京銀行正通過全方位的資源整合與協同,鋪就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首先是搭建“朋友圈”。通過歷年積累,南京銀行為近2萬家科創企業、88家創投機構、35家服務機構、近百個科技園區搭建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科創金融“朋友圈”。
其次是上線“雲平台”。2024年底推出“投貸智慧管家”,打造“永不落幕”的政、銀、創、企一站式撮合平台,各方隨時發布需求,系統自動匹配撮合。試運行以來,平台已有近300戶企業、35家創投機構、11個科技園區上線註冊。
再次是探索“鑫雲+”。持續豐富“生態圈”各類創新要素資源,推動法律、稅務、會計等各類機構上線系統,由“融資-融智-融商”到“融生活-融無限”,讓科創企業引得進、留得住、成長得好,推動“四鏈”更好地循環暢通。
一家科創企業,一次平台上的“試探性”操作,竟意外地撬動了發展的新支點。“當時只是試着在‘投貸智慧管家’上發布了需求,沒想到這麼快就帶來了轉機。”南京一家儀器設備公司負責人回憶道。正是這次嘗試,讓企業精準對接了徐州市産業發展基金,解了轉型的燃眉之急。
南京銀行對該企業的扶持可追溯至2017年。企業初創階段,該行便以“小股權+大債權”的模式為其注入金融活水。在企業面臨轉型瓶頸時,該行又主動牽線行業專家,助力其明確發展方向,成功拓展醫藥板塊,並對接了多家頭部藥企資源。從初創期的“投貸聯動”,到瓶頸期的“專家問診”,再到拓展期的“資源嫁接”,南京銀行扮演了“全程陪跑”的夥伴型角色。此次企業與雲龍區政府的高效合作,正是“投貸智慧管家”平台高效撮合能力的體現。通過“政銀園投”模式,平台一站式解決了資金和場地問題,實現了從“融資”到“融商”的跨越。
平台的背後,是一場怎樣的服務理念升級?南京銀行用行動給出了答案:科技金融的未來,在於構建一個開放、協同、共贏的生態圈,讓每一次“試一試”都能走向“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