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收到法院的判決書,某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張磊(化名),長舒一口氣,把判決書及相關客戶資料,一起放進“案件處理完結”的&賬。自此,這場金融“維權”官司塵埃落定,事實真相也隨法院判決結果水落石出。
兩個不同接聽人“設局”
李明(化名)是某銀行信用卡客戶,有着長期信用卡逾期欠款。為逃避還款,他對還款提醒短信置之不理,且多次拒接銀行還款協商電話,阻礙正常逾期還款協商流程。經過一段時間失聯後,李明的電話終於打通,在與工作人員溝通中,李明配合完成了身份核驗,並與工作人員約定二次電話溝通時間。當工作人員按照前期約定再次&&他時,照常先進行身份核實:
“喂,您好,請問是李明先生嗎?我是XX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員,關於您......”對方應答着,自稱李明,聲音特徵與此前溝通基本一致。工作人員繼續推進溝通,對方應承着説,“該還多少錢,你告訴我吧。”該工作人員告知了逾期金額和最低還款額,對方卻在獲取信息後匆匆結束了通話。事實上,此時李明已將電話交由他人冒充接聽。冒充者故意模仿本人語氣並自稱身份,以套取信息。
不久,銀行就接到了法院的訴訟通知,李明以“個人信息洩露”為由起訴銀行索賠,聲稱親屬“得知欠款信息後向外擴散,導致其聲譽受損”。
但法院的一紙判決,讓李明的“如意算盤”全盤落空。法院審理查明,李明簽署的信用卡合同已明確授權銀行及其委託方通過預留&&方式進行催收;工作人員的操作在合同授權範圍之內,通話過程中已盡合理身份核實義務。更關鍵的是,李明主動將電話交由他人接聽,本身存在保管不善、故意規避的重大過錯。判決書明確指出,此案不符合《民法典》侵權責任的四項構成要件:既無違法行為,亦無實際損害,更不存在因果關係和主觀故意。最終,法院依法駁回李明全部訴訟請求,訴訟費用由其自行承擔。
一座沉在水平面下的巨大冰山
信用卡業內人士指出,上述案件的作案方式,屬於金融“黑灰産”慣用手法之一。金融“黑灰産”的常見手法包括,設計話術誘導工作人員“違規”進而施壓銀行,或偽造“病歷”“家庭困難”等不實材料鑽政策空子,干擾正常催收流程並騙取息費減免。金融“黑灰産”的猖獗,給銀行償債類投訴問題造成巨大的治理困境。
不容忽視的是,金融“黑灰産”近年來野蠻生長,並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産業鏈。據西南政法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金融黑灰産治理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産市場規模已突破2800億元,較2021年增長超10倍,而其從業人員在2024年的估算就已超800萬人,年複合增長率87%。這些人員分佈在技術開發、代理維權、數據倒賣等環節,形成職業化分工。這些數據都在反映着黑灰産業快速擴張的態勢,也進一步説明黑灰産業的危害在不斷擴大。
不僅如此,金融“黑灰産”活動正借助流媒體&&傳播加速擴張,已成為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重大隱患。債務優化、徵信修復、反催收、投訴代理等相關的信息在社交媒體高頻出現。業內人士認為,金融“黑灰産”表現形式多元複雜,發展態勢連點成面,對金融體系産生多方負面影響:其一,金融“黑灰産”扭曲金融機構與消費者的供需關係,降低雙方信任度,影響金融體系正常運轉,而且對金融機構的資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影響金融行業健康發展;其二,金融“黑灰産”通過偽造材料、惡意投訴等手段直接衝擊金融機構運營,逃避還款責任,動搖社會誠信體系根基;三是金融“黑灰産”不僅惡意投訴,而且往往與敲詐勒索等非法活動關聯,使消費者易遭詐騙、資金或信用受損,還可能被冒用身份實施違法犯罪,捲入刑事糾紛,激化社會矛盾;四是金融“黑灰産”侵蝕社會公平,擠佔金融機構資源,推高運維成本,影響真正需要解決燃眉之急的客戶。
由此看來,治理金融“黑灰産”,已經刻不容緩。
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多方合力圍剿
為遏制金融黑灰産蔓延態勢,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協同發力,通過集群打擊、科技賦能、源頭治理等手段,構建起全方位防控體系。
相關部門強力出擊,全面整治。日前,國家網信辦會同相關管理部門針對網上金融黑灰産賬號亂象,依法處置了一批賬號與網站。面對黑灰産業勢力在網絡上誘導金融消費者違法違規維權的行為,網信辦等相關部門,通過設置相關關鍵詞排查有害信息,清理違規賬號和違法信息,研判違法金融活動,遏制黑灰産信息傳播。多地組建多部門協作機制,促進線索移送、信息互通等,還制定治理政策規範案件處理,開展執法行動,監測廣告、核查機構、移送案件線索,有力打擊黑灰産業勢力,維護了金融秩序。
銀行雙管齊下,積極“清朗”。以廣發信用卡為例,為響應“清朗”號召,廣發信用卡積極向網信辦尋求協助,協同有關部門全力開展金融“黑灰産”打擊行動,“打擊治理+正面引導”雙管齊下,對黑灰産開展系統性治理工作。一是廣發信用卡積極協同有關部門開展打擊行動,推出防範、倒查、處置、宣傳等一系列打擊黑灰産“組合拳”,通過深化警銀協作、加強行業聯動、全力維護金融生態和社會生態的清朗,近年來已成功協助打擊十多起涉及信用卡“黑灰産”的案件;二是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重點針對“反催收”“代投訴”等黑灰産套路進行案例剖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持卡人揭示其潛在風險和法律後果,如影響個人徵信、財産損失、面臨法律追責等,警示金融“黑灰産”的危害,引導持卡人通過正規渠道維護權益。
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打擊金融“黑灰産”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認清金融“黑灰産”的違法犯罪本質,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共同維護社會生態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