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綠景美迎客來——“高原明珠”滇池打造旅游黃金岸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10:20: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岸綠景美迎客來——“高原明珠”滇池打造旅游黃金岸線

字體:

  昆明池水三&&,汀花海藻十洲連。近年來,隨着水生態、水環境持續改善,曾一度成為中國污染最嚴重湖泊之一的滇池,正重現“岸綠、景美、鷗飛、魚躍”的生動畫卷。如今,滇池成為中外游客探尋“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打卡之地。

  從濕地修復到鄉村蝶變,再到綠道串聯和文化賦能,滇池的變化不僅是生態的嬗變,更是發展理念的轉變。以生態修復為底色、以文旅融合為亮點,滇池正加快打造旅游黃金岸線,展現“高原明珠”的勃勃生機與獨特魅力。

  濕地繪就湖光山色新畫卷

  清晨,薄霧未散,滇池畔伴隨着晨練的腳步漸漸熱鬧起來。寶豐半島濕地裏,成群的白鷺盤旋而下,落在蘆葦與荷葉間,陣陣鳴叫聲清脆悅耳。濕地棧道邊,昆明市民張利雲停下腳步,舉起手機拍下這一幕。“以前來這裡是看不見這些鳥的,現在走在綠道上,湖水清了,鳥多了,空氣也新鮮了,心情特別好。”張利雲説。

  “濕地增多,污染減少,高原明珠正在重煥光彩。”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唐運宏説,截至目前,滇池環湖生態帶累計恢復面積達6.29萬畝,其中濕地建成57個,實現了從“人進湖退”到“湖進人退”的歷史性轉變。

  濕地的改善,正是滇池整體生態改善的縮影。近年來,昆明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頭等大事來抓,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摘掉了“劣Ⅴ類”的帽子;2018年進一步上升為Ⅳ類。唐運宏説,通過不懈努力,滇池全湖水質實現了從“劣Ⅴ類”到“Ⅳ類”的歷史性跨越,並連續7年保持Ⅳ類,2025年上半年依然穩定在Ⅳ類水平。

  據介紹,近10年來,滇池35條入湖河道水體優良率顯著提高,由17.2%躍升至81.8%,優良水體數量從5條增加到27條。環湖平均寬度約200米的閉合生態帶已經形成,植被覆蓋率從2007年的13.1%提升至現在的約81%,每年湖濱濕地能吸收水體中總氮1324噸、總磷74噸,相當於給滇池裝上了一圈兒天然的“凈水器”。

  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更加直觀。滇池植物種類已從232種增加到303種,海菜花、苦草、輪藻等喜清水的植物重新“入駐”;鳥類種類從89種增至175種,彩鹮、白眉鴨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魚類恢復到26種,滇池特有的金線鲃等土著物種重獲新生,其瀕危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對市民而言,濕地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是休閒樂園。綠道貫通湖濱,觀鳥亭、休憩點與景觀棧道星羅棋佈,跑步、騎行、散步的人群與水鳥、荷葉相映成趣。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在這裡感受到“人鳥共處、湖城相依”的新景象。

  鄉村蝶變繪就“滇池鄉居圖”

  今年春節期間,位於滇池南岸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牛戀村的“滇池右裏”民宿正式開業。民宿依託濕地、沙灘和蘆葦蕩的獨特景致,一經亮相便迅速走紅,節假日常常“一房難求”。來自成都的游客劉倩説:“這裡安靜又原生態,推開窗就能看到湖和濕地,晚上還能聽到蛙聲和蟲鳴,感覺找回了小時候的感覺。”

  “民宿開業以來,85%以上的客人都是外省游客。”運營方負責人段昕介紹,游客在這裡不僅能看湖賞景,還能體驗漁村生活的獨特趣味。

  牛戀村的變化讓村民們感觸尤深。“2022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個讓人不願踏足的泥巴村。”村民李麗仙説。如今,她的夯土房經過改造,保留了傳統土墻面和竹藝元素,配上院落和水景,搖身一變成為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去年,李麗仙家整體營收約170萬元。

  2025年上半年,牛戀村共接待游客88.46萬人次,同比增加132.11%,旅游總收入超過900萬元。牛戀村的蝶變並非個例,而是環滇池鄉村整體轉型升級的縮影。昆明市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全面推進滇池沿岸183個美麗鄉村建設,其中46個重點村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進行改造提升,串珠成鏈,勾勒出“點上出彩、線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環滇池生態旅游圈,古意盎然的田園景致與現代鄉村旅游交相輝映。“在鄉村蝶變的同時,滇池周邊的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昆明市農業農村局環境資源處副處長汪建琼説,流域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設施全覆蓋,村莊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滇池周邊的農文旅發展則走向特色化、市場化,2023年、2024年農文旅營業收入累計達7.31億元,嵌入式民宿、鄉村特色集市、景觀性業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牛戀村、福保村、海晏村、百草村等村落陸續“出圈”,成為游客到昆明的“打卡點”。

  據介紹,2024年,46個重點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4億元,人均增收1338元。村民自主經營創業戶數達到460家,是改造前的兩倍多,各類業態帶動就業創業3000人以上,農民“四項收入”均實現提升。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鄉愁留住了,人與湖泊的關係也更加和諧了。

  湖光山色與人間煙火交織成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滇池鄉居圖”正徐徐鋪展。

  文旅共繪黃金岸線

  沿着牛戀村附近的滇池綠道漫步,“村之橋”宛如一條紅色絲帶,映襯在湖光山色之間。橋邊一株高大的藍桉樹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拍照,湖光、山影與橋體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綠道不僅是一條景觀帶,更是生態與文化的紐帶。滇池綠道建設巧妙地將“山之橋、水之橋、林之橋、田之橋、湖之橋、草之橋、村之橋”七座主題橋融入自然與人文景觀之中,串聯起湖濱濕地、特色村落與文化地標。“騎行在綠道上,既能領略湖光山色,又能進村落,還能停下來喝杯咖啡。”來自上海的游客趙波帶着家人來滇池邊旅居。他説:“這才是我們想象中的滇池生活。”

  近年來,昆明以“滇池旅游黃金岸線”為核心,系統謀劃、點面結合、串珠成鏈,把環湖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與現代休閒統籌起來,努力把滇池打造為游客來昆必去、必看、必游的目的地。滇池國際咖啡文化嘉年華、聶耳音樂周、“樂滇巔”環滇彩虹跑……一系列特色活動的舉辦,讓美景與文化藝術、體育運動在滇池畔深度融合。文化賦能,讓黃金岸線更加靈動。

  環滇綠道沿線,咖啡車、文創集市、非遺體驗點不斷涌現,游客在騎行、散步的同時,可以隨時停下腳步品一杯咖啡,挑一件手工藝品,或是參與一場非遺體驗。今年8月,2025滇池國際咖啡文化嘉年華舉行。9天裏,吸引了280.59萬人次匯聚滇池東西兩岸。圍繞“與全球共萃、與萬物共生”的主題,20多個特色活動、80余場演出輪番登場,百餘輛咖啡車如移動風景,沿綠道鋪展,成為獨特的“咖啡風景線”。

  在今年咖啡文化嘉年華的“萬物共生”主題展區,主辦方將咖啡渣創意再利用,製成肥料培育綠植,並推廣可降解環保杯具。德國游客托馬斯一邊品嘗雲南特調咖啡,一邊端詳手中的環保杯。他感嘆説,這可是充滿生態智慧的咖啡。

  “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帶動了更多新業態的生長。”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唐婧説,昆明正堅持以文化賦能,圍繞滇池旅游黃金岸線科學布局非遺、文創、戶外休閒等業態,推動旅游産品體系不斷豐富。

  湖光山色因綠道而更加可親可近,文化活動讓黃金岸線更加多彩鮮活。滇池,這顆高原明珠正熠熠生輝。(記者 王長山 龐明廣 趙珮然)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