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算力熱度持續攀升,如何“擴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4 17:43:29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丨算力熱度持續攀升,如何“擴容”?

字體: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首次展出昇騰384超節點真機,其算力總規模達300PFLOPS;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中國算力&&全面貫通,標誌着一個國家級算力“智慧大腦”初步形成;DeepSeek新版本將適配下一代國産芯片……近期,算力熱度持續攀升。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對算力建設作出一系列部署。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如同水、電一樣重要的基礎資源。我國算力發展情況如何?未來着力點在哪兒?

  基礎底座不斷夯實

  今年以來,“擴容”頻頻成為各地算力中心的關鍵詞:

  在武漢未來科技城,中國電信中部智算中心完成擴容300&智算服務器,算力規模超2000PFLOPS;在“東數西算”甘肅樞紐慶陽數據中心集群,機架規模達到3.1萬架,重點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算力需求……

  2025年1月6日,工作人員在中國移動(甘肅·慶陽)數據中心機房內巡檢。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我國處於數字經濟加速跑的關鍵期,在算力領域持續發力並取得顯著進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説,我國算力産業發展呈現算力結構優化與技術創新並進的局面。

  截至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達1085萬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運載力方面,規劃建設超過250條“東數西算”幹線光纜。存儲力方面,存儲容量持續增長,存力總規模超過1680EB。

  算力分為超算、通用和智能等類型。其中,智能算力是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人工智能浪潮的驅動下,我國智算規模已達788EFLOPS。“智算主導、多元協調發展”的特徵日益凸顯。

  相關的技術創新持續涌現。中興通訊發布智算超節點系統,自研“凌雲”AI交換芯片和開放式高速互聯架構打破傳統硬體間壁壘,讓國産GPU能夠像拼積木一樣靈活組裝,實現大規模、高速協同運作。

  芯片、軟體、智算中心等軟硬體持續取得突破,國産算力正從“可用”走向“好用”。

  值得關注的是,算力“全國一盤棋”穩步推進。在浙江杭州,“1ms全光智算專網”讓零跑汽車實現算力的高效調度,“借助算網協同,我們現在的製造周期從60個月縮短到24個月。”公司安全開發部高級專家張三説。

  當前,我國算力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加快構建,已初步形成樞紐節點、區域中心、本地邊緣梯次化布局架構。《2025運力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已初步形成1ms時延城市算力網、5ms時延區域算力網、20ms時延跨國家樞紐節點算力網。

  滲透力日益深化

  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馬蘭礦生産調度指揮中心內,採煤區區長郝以瑞輕點按鈕,遠在百米外的採煤機立刻開始轟鳴,進行割煤作業,“算力支撐着我們的智能化建設,每班的産量較傳統採煤能提高六成以上”。

  據機構測算,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增長。記者調研發現,算力正深刻重構各行業發展運營模式和創新路徑,激發數據要素價值,驅動研發、生産、運營、維護全鏈路數智化轉型。

  走進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碩大屏幕上滾動着各個區域傳來的申請信息和實時數據,每秒102億億次的算力能夠支持數百萬在線車輛實時智算需求。

  “智算中心的成功運營,讓吉利汽車造車邁入了智算時代。”吉利汽車研究院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陳勇以輔助駕駛的模型算法訓練為例介紹,利用智算&&,研發周期能縮短6個月以上。

  從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到汽車設計、工廠生産,算力正在成為汽車産業的新引擎。

  醫療健康則是算力賦能的另一重要領域。數據顯示,國內醫療健康數據正以36%的年複合增長率迅猛增長,各類創新應用場景對算力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廣東省衛健委推出的“粵醫智影”依託強大算力與優化算法,每小時完成的閱片量相當於三甲醫院150名影像科醫生全天的工作量;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部署DeepSeek“智算一體機”,通過定制化算力服務支撐老年專慢病綜合評估檢測、體檢AI報告生成等核心業務場景……算力正在重塑醫療健康産業生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目前智能算力已經廣泛應用於生成式大模型、具身智能、智慧城市和工業製造等領域。通過算力應用大賽累計徵集的創新算力項目已經超過2.3萬個,在工業、金融、醫療、能源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複製推廣。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説,下一步將深入開展算力強基“揭榜”行動,聚焦計算、存儲、網絡等重點方向,加快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推廣。同時,深化算力賦能行業應用,面向教育、醫療、能源等重點行業,開展算力賦能專項行動。

  2025年8月23日,中聯數據集團山西公司工作人員在操作電子&&。新華社記者 柴婷 攝

  未來發力點在何處?

  當前,我國算力産業正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行業仍面臨算力供需錯配、關鍵技術存短板等挑戰。專家認為,需要優化算力布局、強化技術協同創新、持續提升算網綜合供給能力等。

  據預測,到2035年,人工智能對我國GDP的貢獻將超過11萬億元,或將帶動十倍甚至百倍的算力需求增長。面對龐大的算力需求,均衡有序提升算力供給是關鍵。

  “在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過程中,算力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智算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産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認為,智算中心建設要通過領先的體系架構設計,以算力基建化為主體,從基建、硬體等全環節開展關鍵技術落地與應用。

  熊繼軍也&&,將有序引導算力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算力資源供給質量,推動完善算力布局政策體系,優化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引導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設施。

  算力互聯互通是提升算力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徑。今年5月印發的《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提出,到2028年,基本實現全國公共算力標準化互聯,逐步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的算力互聯網。

  “我國算力産業發展要提速提質,未來還要持續深化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強化算力資源統籌協同與動態優化能力。”魏亮建議,構建統一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系,統一算力資源感知、任務數據流動、應用架構適配等關鍵互聯規則和標準,形成算力互聯網和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等。

  此外,全鏈條創新是算力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慧鏑建議,聚焦原始創新,重點突破超十萬卡智算集群、分佈式推理等關鍵技術;強化前瞻布局,攻堅存算一體、量子計算、光計算等一批顛覆性技術,實現我國算力技術的創新突破;堅持標準引領,深度參與國內外標準組織和開源社區,輸出算力網絡“中國方案”,形成更具韌性與創新力的技術生態。(記者周圓、王怡靜)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