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年報透露調倉三大變化 基金經理們走“新”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03 17:24:31
來源:新華網

2023年公募基金年報透露調倉三大變化 基金經理們走“新”了

字體:

  如果説資本市場是經濟晴雨表,從總量上映射經濟大勢,基金持倉則像是放大鏡,透視不同行業的周期冷暖。從基金定期報告的持倉調整數據中,可以品讀出經濟的結構性特徵。2023年資本市場經歷了宏觀經濟和行業板塊的復雜變化,這一年的公募基金年報,透露了機構投資者調倉的三大新意。

  國企新認知 不只是高分紅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實現了5%左右的預期目標。

  GDP的穩健表現大大降低了投資者對係統性風險的擔憂。中歐基金“深度價值投資派”老將,中歐價值發現混合基金經理曹名長在年報中表示,當前市場估值在歷史低位區域,同時宏觀經濟基本面和企業業績在朝預期向好的方向發展,市場雖然短期可能再次出現波動,但最終必將向基本面回歸,因此對2024年全年及之後的資本市場表現維持樂觀。

  在經濟穩增長的過程中,國企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財政部數據,2023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效益指標繼續穩步增長,企業利潤總額達46332.8億元、同比增長7.4%。以煤炭、電信等行業為代表,大型國企憑借利潤穩健增長和高分紅優勢,得到市場青睞,相關龍頭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持續上行。

  實際上,賺錢和分紅能力並不是國企的全部標簽。國資委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全年投資分別達到2.18萬億元、0.73萬億元,佔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5.2%、17.1%,國企不僅擁有資源和牌照優勢,同時也具備了更多科技驅動成長的色彩。同時,國資委加快實施市值管理成效納入考核,新的考核機制也在推動機構投資者重新審視國企價值。

  對于國企上市公司出現的一係列新變化,中歐瑞豐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經理盧純青在年報中總結了一個新概念——“新時代的高品質增長公司”,她認為這類公司的特徵是集中在大型央國企,高分紅類型的公司中,不僅具有成長性、行業進入壁壘、壟斷資源優勢,而且擁有高科技附加和優秀的管理能力。這類公司既符合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需求,同時也滿足對下行風險和確定性的考量。

  挖掘新質生産力 增配科創板權重

  在宏觀面逐步復蘇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也在漸漸擺脫對地産投資的依賴,資本市場更關注新質生産力這個熱詞帶來的結構性變化。

  2023年,我國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高端裝備研制取得長足進展,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8.6%。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隨著新質生産力理念的提出和貫徹,擺脫傳統增長路徑,以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經濟高品質發展路徑更為清晰,這為機構投資者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行業邏輯。

  沿著新質生産力導向看,科創板定位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市值佔比較大的行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醫藥生物等,與新質生産力的産業導向高度重合。産業周期和政策紅利共同推動科創板優質企業快速成長,以半導體設備行業為例,中原證券數據顯示,科創板上市的13家半導體設備公司,在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39.55億元,同比增長29.72%;實現凈利潤53.74 億元,同比增長27.46%,近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56%,業績增長韌性不改。

  硬科技突破帶來巨大的國産替代空間,這成為科創板價值重估的重要線索。海通證券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主動股混基金在滬深主機板持股市值佔比約62.19%,較2023年中報下滑0.90%;科創板配置市值佔比13.38%,相較2023年中報上升1.62%。

  從行業層面看,全球AI技術快速迭代和加速應用,帶來顯著的産業投資機會,成為2023年貫穿全年的科技投資主線。中歐數字經濟混合基金經理馮爐丹在年報中表示,人工智慧模型的能力仍處于快速迭代的過程中,尚未看到天花板。2024年值得期待的新發展包括多模態能力的提升,長流程任務智能化,以及定制化模型等。

  發現行業新看點 醫藥生物獲增持

  2023年,不同行業板塊之間出現明顯分化,公募基金依據當前價格水準和未來預期,從性價比角度對傳統重倉行業重新定價。

  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按照行業持股市值考察,截至2023年年末,公募基金前五大布局行業分別是醫藥生物(15.17%)、電子(13.13%)、食品飲料(8.64%)、電力設備(8.46%)和電腦(6.09%)。與 2023年年中相比,醫藥生物和電子行業的佔比分別上升2.38%和2.60%,電力設備和電腦行業佔比分別下降2.97%和2.03%。公募基金主動增持醫藥生物和電子行業的動作非常明顯。

  醫藥生物和電子這兩個基金主動增倉最明顯的行業,共性在于股價調整較為充分,同時出現新的行業驅動因素。電子行業主要受益于MR等消費電子新品的拉動,以及AI算力爆發對産業鏈的拉動。醫藥生物行業的新預期在于AI技術大大縮減新藥研發時間,以及政策推動國産創新藥提速。

  根據Pharma projects數據,全球新藥平均研發成本從2010年的11.9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25.1億美元,呈現倒摩爾定律(Erooms' Law),即大約每九年,藥物研發的成本會翻倍。英偉達的相關研究顯示,使用AI技術可使藥物早期發現所需時間縮短至1/3,成本節省至1/200。

  值得注意的是,Wind 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生物醫藥行業估值25.44倍,近1年、3年、5年、10年的相對估值分別處于23.5%、35.1%、21.1%和12.4%分位。新的成長預期遇到合理的價格,生物醫藥重新展現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剛需長邏輯價值。

  基于上述積極變化,大型公募基金對醫藥生物行業青睞有加。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權益資産規模前20大的基金公司中,有7家將醫藥生物作為第一大重倉行業,平均配置比重達到23.34%,工銀瑞信、中歐兩家基金公司超過30%。此外,富國、工銀瑞信、華安、匯添富、嘉實、易方達等大型基金公司,主動增倉醫藥生物行業2.6%-5.24%不等。

  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經理葛蘭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國內創新産業鏈中優質資産的長期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從技術角度看,過去幾年,中國制藥行業經歷了倣制藥、Me-too/Me-better倣創藥、創新藥幾個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由快速倣創向真創新的提升過程。國內創新藥企力爭首創迎來實質性突破。另一方面,我國醫藥産業鏈出海步伐也在加速。在創新藥領域,越來越多的産品和企業受到了海外大藥企的青睞,達成合作開發。在高價值鏈領域逐步取得國際突破,主要集中在創新設備、體外診斷等領域。

  展望長期,葛蘭認為,供需關係決定行業發展。醫藥行業一直有大量臨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新技術的突破也會帶來新的臨床需求增量。國內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口結構的變遷也在推動醫藥企業不斷調整自身布局,更好應對新環境下的全民醫療健康需求。

  【涉及觀點】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其中的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

【糾錯】 【責任編輯:唐濱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