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燕在試驗場測試驗收裝備。孫嘉浚 攝
新華社太原11月5日電 題:戰位芳華寫擔當——記陸軍裝備部某軍代室文職人員陳燕
何剛、王馨梓、孫嘉浚
深秋,某地,某型榴彈炮正在進行極限環境測試。一名女文職人員的身影在試驗場奔波,她一手拿記錄板,一手持檢測儀,緊盯每一個環節。
她就是陸軍裝備部某軍代室文職人員陳燕。
扎根裝備監造一線,淬火國之利器,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在鐵甲洪流中書寫擔當與奉獻。
“我們多一分嚴格,戰場就多一分勝算”
一次火炮驗收,陳燕發現執行某複雜操作時,火炮存在會直接完成擊發動作的問題。
這是一個安全隱患!陳燕意識到,“必須改,絕不能讓官兵帶着隱患上戰場!”她當即與廠家反復溝通,查閱圖紙資料,分析電路設計原理,最終發現問題,消除了這一使用操作上的安全隱患。
這樣的場景,對陳燕而言並不陌生。某型火炮試驗中,一個小概率故障發生且不影響裝備使用,廠家認為不算質量問題。陳燕卻較起了真,她帶領團隊連續駐紮試驗場15天,發現設計可以更優化,果斷牽頭提出改進方案解決問題。
自走上軍代表崗位以來,陳燕牽頭完成10余項技術改進,發現並解決數10項質量問題,監造交付的火炮在多次重大演訓中“首發命中、高效毀傷”。
“把每一門火炮,都當成奔赴戰場的‘戰士’。”她説,“我們多一分嚴格,戰場就多一分勝算。”
“監造不是冷冰冰的簽字,而是有溫度的託付”
鐵甲亦有情。陳燕常説:“我們監造的不是冰冷的鋼鐵,是官兵在戰場上信賴的‘戰友’。我們的每一次簽字,都是一份對質量和生命的鄭重承諾。”
一次驗收火炮時,她觀察到技術人員在冬天操作時需要戴手套取放藥筒,但現有的藥筒缺口小,操作不便,此外,藥架前端支耳容易在操作時劃傷手。她堅持力爭改進藥筒和支耳的設計。
後來一次調研中,一名軍士長對陳燕説:“陳代表,這個炮用起來真順手,這炮‘懂’我們!”一個“懂”字,背後承載的是一線官兵最真誠的感謝,也是軍代表們收到的最暖心的褒獎。“這些細微之處,説明她心裏裝着部隊、裝着官兵。”領導評價她。
“監造不是冷冰冰的簽字,而是有溫度的託付。”她説。
在檢驗某型火炮輸彈裝置中,她率先提出加大整裝考核力度,增加不同角度輸彈檢驗次數,提升了該裝備在極限條件下的輸彈可靠性、環境適應度、操作安全性和作戰便捷性。在部隊實彈射擊中,該裝備命中率高,獲得了官兵的讚揚與認可。這一成果也獲評了全軍質量監督二等獎。
“只有把經驗傳下去,強軍事業才能薪火相傳”
入職之初,面對結構複雜、技術密集的自行火炮,她白天“泡”在車間一線,對照圖紙熟悉每一個零部件,晚上加緊自學理論,學習筆記不知不覺間已累積了十余本,逐漸從“門外漢”成長為公認的“行家裏手”。
如今,陳燕所在的軍代室年輕文職人員居多,她踐行着軍代表“師帶徒”的優良傳統,積極幫帶新入職文職人員。在一線驗收時,她帶着年輕同志手把手傳授經驗,認真把關、解決問題。
開展課題研究時,她利用多年驗收經驗帶着單位年輕同志討論研究方向,開展數據採集和試驗驗證,數個研究成果為裝備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她的幫助下,單位文職人員快速成長,5人獲評工程師,多人成長為業務骨幹。“只有把經驗傳下去,強軍事業才能薪火相傳。”陳燕説。
從車間到戰場,跨過茫茫戈壁、巍巍雪山,赴部隊開展技術服務、去外場監督試驗,陳燕在強軍路上繼續邁出堅定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