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值得所有人銘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6 16:18:18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綜合

這一天,值得所有人銘記!

字體:

61年前的今天

是每個中國人都值得

銘記和驕傲的大日子

1964年10月16日15時

在新疆羅布泊荒漠

一道強烈的白光掠過茫茫戈壁

一聲轟隆隆的雷霆巨響之後

紅雲般的“蘑菇”翻捲升騰

綻放在天地之間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成功了!

距離爆心60公里的白雲崗觀察所

上千米的壕溝內外

幾千人叫着、跳着、笑着、擁抱着

他們把帽子拋向空中

都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

“東方巨響”,震驚世界

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了原子彈技術

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

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這一天

長期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的

“核陰雲”被撕裂

産生的不僅僅是火紅的雲團

更是中國人民用能力和志氣

攥成的拳頭!

  圖片

我們不會忘記

成功的背後

有許許多多我們如今熟知

而當時隱姓埋名的英雄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這一天

也是一位物理學家51歲的生日

他就是錢三強

1948年夏天

錢三強放棄法國的優渥生活

選擇回到祖國

圖片

1946年,錢三強在巴黎居裏實驗室

新中國成立後

他參與籌建中科院及學部

領導建立我國原子能研究基地

聚集和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

作出了突出貢獻

獲“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的23人中

有15人由錢三強動員回國

其中7人,由他直接推薦到

核武器研製一線

他説,“雖然科學沒有國界

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

圖片

錢三強

1958年8月的一天

錢三強找到鄧稼先

對他説: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

你願不願意參加這項

需要嚴格保密的工作?

鄧稼先毫不猶豫

接受了這一重任

成為中國原子彈研究工作

理論設計負責人

圖片

鄧稼先在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的資料圖

那年34歲的他

可能還沒意識到

這次選擇對自己以後的人生

會産生多麼大的影響

結婚才5年的鄧稼先

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子

開始了隱姓埋名

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

為核事業隱姓埋名28年

直到去世前一個月

鄧稼先這個名字

才被絕大多數中國人知曉

他説,“做好了這件事

生命就有意義

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圖片

鄧稼先

王淦昌

1961年4月從蘇聯奉調回國

當聽到“因涉及國家安危

必須嚴格保密隱姓埋名

斷絕一切海外關係

你要有心理準備”時

他的回答只有短短6個字:

“我願以身許國!”

當時他已經50多歲了

從那以後,科學家王淦昌“音訊全無”

在國際物理學界消失了17年

而西北大漠深處多了一個

叫“王京”的老頭

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了

“以身許國”的誓言

17年的時間裏

連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在做什麼

圖片

王淦昌

王承書

是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

也是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

1958年

我國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

面對錢三強的邀請

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説出:

“我願意!”

1961年

原子彈的核心燃料高濃鈾研究進展緩慢

錢三強又一次找到王承書

希望她負責高濃鈾研製

這一次王承書再次説出:

“我願意!”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錢三強希望她繼續從事核事業研究

錢三強問她:

“有什麼困難嗎?”

“沒有”

“那你願意繼續在這工作嗎?”

“我願意!”

她一生清貧

臨終前將畢生積蓄十萬元

捐給了“希望工程”

圖片

王承書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像這樣的科研人員還有很多

他們在曾經人跡罕至的

荒漠戈壁、荒山野嶺

創造和見證了

新中國核工業起步和逐步壯大的歷史

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先輩們

義無反顧的付出與犧牲

才有了61年前的“東方巨響”

也才有了中國如今的強大

圖片

從導彈到原子彈、氫彈

再到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核電站

從人造地球衛星到探月、探火

再到中國空間站……

數十年來

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接力奮鬥

團結合作、協同攻關

一次次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努力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61年過去

昔日戈壁灘上的歡呼已隨風而逝

但10月16日

這個凝結先輩們智慧和血汗的日子

卻成為一座豐碑

永載史冊,永放光芒

【糾錯】 【責任編輯:全俐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