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 07 17:19:09
來源:解放軍報

裝甲偵察車——戰車中的“移動情報站”

字體:

 

  波蘭BWR-1D戰鬥偵察車

  今年2月,波蘭國防部裝備局與一家公司簽署了向本國陸軍供應286輛先進輪式戰鬥偵察車的協議。此前一個月,該國一個後勤基地與另一家公司也達成協定,繼續對現役的BWR-1S/1D戰鬥偵察車進行維修和改造。

  據外媒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推進“先進偵察戰車”項目。去年,他們對參加競標的3種原型車進行了測試。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偵察戰車皆為裝甲偵察戰車。為何裝甲偵察戰車至今仍被如此看重?它們的優勢何在?目前發展到哪個階段?請看解讀——

  致力於感知力、機動力、防護力並重

  俄羅斯的BRM裝甲偵察車

  在兵器界,陸、海、空、天、電、網每一個維度都有對應的偵察裝備。海上有武裝偵察船,空中有偵察飛機,太空中有偵察衛星,電磁領域有雷達、信號接收發射裝置等。在陸上,除了裝甲偵察車外,還有其他車載偵察裝備以及固定式、便攜式偵察裝備等。

  眾多偵察手段中,裝甲偵察車能一直存在,根本原因之一,是其致力於感知力、機動力、防護力並重,較好地適應了陸戰場的需要,成為戰車中的“移動情報站”。

  對裝甲偵察車來説,製造該車的主要目的就是實施偵察,在盡可能近的位置獲取敵方真實情況,所以其關鍵能力就是速度快、轉向快、調頭快、越野性能好、信息獲取處理速度快,且具有一定攻擊防禦能力。

  裝甲偵察車從誕生之初到現在,基本上都遵循着這一路線向前發展。

  突出“快”字持續用力。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相繼用裝甲車改裝成裝甲偵察車,並用於實戰。這些早期的裝甲偵察車無不突出高速行駛、長續航能力、強越野能力,如法國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潘哈德178型裝甲偵察車,其最大公路速度達到72千米/小時,最大行程超過300千米。和當時一些坦克一樣,該型裝甲偵察車還採用雙駕駛系統,以便在危急時刻能立即反向行駛脫離危險地帶。

  英國的CVRT“彎刀”裝甲偵察車

  20世紀50年代起,一些國家開始列裝專門研製的裝甲偵察車,典型的有法國的EBR、蘇聯的BRDM-1/2型等。其中,有一些是履帶式裝甲偵察車,如英國的CVRT“彎刀”裝甲偵察車,戰鬥全重8噸,最大公路速度達到8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668千米,可以進行空運和空投。

  蘇聯的BRDM-1/2型裝甲偵察車具備兩棲功能,能在河流阻隔的情況下快速進退於目標地域。

  安全是裝甲偵察車乘員完成任務的前提。除了能快速&&目標地域外,盡量不被對方發現,也體現在裝甲偵察車的設計製造中。比如,為了行動隱蔽,一些裝甲偵察車在設計時盡量做到結構緊湊,如荷蘭DAF公司設計的YP-104輕型輪式裝甲偵察車,其車長只有4.33米,造型低矮,後因缺乏升級空間被終止製造。隨着科技的進步,裝甲偵察車還在迷彩遮蔽、防熱輻射等方面採取措施,盡可能不讓對手發現。

  一旦抵近偵察被敵人發現,裝甲是車載人員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掩護,這也是裝甲偵察車在陸戰場上立足的根本。正因如此,裝甲方面的升級貫穿着裝甲偵察車發展的全程。法國的AMX-10RC裝甲偵察車升級為AMX-10RCR,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防護力的增強,配備了額外模塊化附加裝甲包。此外,裝甲偵察車一般都配備一些武器裝備,以增強關鍵時刻的防身能力。

  實施偵察是裝甲偵察車的核心任務,感知力對其發展至關重要。波蘭對現役的BWR-1S/1D戰鬥偵察車進行維修和改造,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增強其環境感知能力,如安裝新型光電偵察設備、戰術戰場偵察雷達、用數字IT系統加以集成等。

  “擦亮眼睛”的同時也在“練硬拳頭”

  南非的“大山貓”裝甲偵察車

  20世紀70年代以後,裝甲偵察車廣泛採用先進的光電設備,偵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這一時期,較有代表性的裝甲偵察車有俄羅斯的BRM、美國的M2A3“佈雷德利”、英國的“佩刀”、德國的“山貓”和南非的“大山貓”等。

  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戰場需求的牽引,裝甲偵察車的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倒逼着裝甲偵察車不斷“擴容”、苦練“內功”。

  感知設備更多更先進。新型裝甲偵察車通常配備先進偵察系統,這些設備可以把數據實時傳遞到下一指揮鏈或高一級指揮層。為便於遠距離觀察,車上的觀察設備通常配有旋轉和升降裝置。

  這些先進偵察設備和系統,通常包括大倍率光學潛望鏡、電視攝像機、熱像儀、激光測距儀、雷達定位定向裝置、信息處理和信息傳輸設備等。

  大倍率光學潛望鏡和電視攝像機主要用於能見度良好的晝間偵察,並具有電視自動跟蹤能力;熱像儀主要用於夜間偵察;激光測距儀的最大測量距離通常不小於20千米;雷達可全天候實施偵察,具有多目標自動跟蹤能力。

  德國的“狐”式裝甲偵察車

  定位定向裝置通常由全球衛星定位導航裝置和慣性定位定向裝置組成,用於實現裝甲偵察車的自動尋北、定位導航。

  信息處理設備由計算機等組成,可對偵察到的目標與圖像進行採集、存儲和疊加屬性、數量、時間、坐標等,並在電子地圖上進行自動標注。

  信息傳輸設備由微波電視傳輸設備和電台等組成,具有數字通信和網絡通信能力,可將偵察到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其他指揮、作戰單元。

  法國VBMR“獅鷲”VOA裝甲偵察車是該國2014年啟動“蝎子計劃”的成果之一,能部分體現出當前裝甲偵察車在提升感知力方面的努力。

  該型車不僅裝有激光和雷達預警保護系統、導彈預警探測系統、聲學狙擊手定位系統、地面導航儀和衛星導航系統、蝎子戰鬥信息系統等,還裝有4.5米的可伸縮桅桿,置頂集成了激光測距儀、激光指示器、電視攝像機、熱像儀等。如果需要,還可在桅桿頂部安裝監視雷達,用於探測識別和跟蹤陸地車輛和步兵、海上快艇和空中目標。

  借助以上裝置,該型裝甲偵察車可以與炮兵的信息和指揮系統連接,提高行動有效性。

  裝甲偵察車在重視防護力的同時也在兼顧戰鬥力,“擦亮眼睛”的同時也在“練硬拳頭”。和早期各國對裝甲偵察車只要求具備基本的防禦手段不同,當前不少國家對新型裝甲偵察車提出了更高戰鬥力要求。如法國研製的EBRC“美洲豹”裝甲偵察車其實更像是多功能裝甲車。它能執行多種作戰任務,主要武器為發射埋頭彈的40毫米機炮,輔助武器為炮塔頂部的7.62毫米遙控機槍,頂部右側安裝了2具MMP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射程約4000米。

  目前,裝甲偵察車“發展空間受到擠壓”。一是雖然當前各國仍在使用裝甲&&遂行偵察任務,但一些國家已開始裝備帶有專用傳感器組件的小型車輛,體現出未來偵察系統所搭載&&的多樣性與分散性。二是隨着無人機的出現,無論是作為偵察領域的競爭對手,還是作為裝甲偵察車的“新剋星”,它都給裝甲偵察車的發展帶來了衝擊。

  法國的AMX-10RCR裝甲偵察車

  在複雜戰場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近年來的熱點地區軍事衝突,讓人們對戰場的複雜性有了新的觀感和認識。一些專家對裝甲偵察車的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判斷——陸戰場上,面對瞬息萬變的情況與多重偽裝,要掌握敵方真實情況,對裝甲偵察車的運用必不可少。這也決定了今後裝甲偵察車將向探測距離遠、分辨能力強、信息傳輸速度快、全天候性能好、抗干擾能力強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練好偵察這個看家本領。具有戰場觀察、目標搜索識別定位和信息處理傳輸能力,是裝甲偵察車存在的基礎。因此,今後的裝甲偵察車將會在這方面持續用力。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推進的“先進偵察戰車”項目,與以前輕型裝甲車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擁有更強的數據獲取能力,要求能感知和探測數十千米外的敵人。

  更多地作為一個裝甲車係的分支存在。研發一個裝甲車係,基於通用底盤來打造裝甲偵察車是不少國家的選擇。如德國的“狐”式裝甲偵察車,就是“狐”式裝甲運輸車的變種型號。法國的VBMR“獅鷲”VOA裝甲偵察車,則是VBMR“獅鷲”系列車型的一種。出於經濟與可靠性方面的考慮,這種情形今後可能長期存在。但這種裝備設施通用程度較高的情形,也會導致另一個結果出現,那就是一些其他車型如步戰車等,也能遂行裝甲偵察車的任務,體現出一定替代性。

  更大程度地融入作戰體系。信息化戰爭一個重要特點是獲取信息快、下達指令快,一體化作戰趨勢明顯。對於裝甲偵察車來説,除了進一步提升隱蔽性、防護能力,如何繼續融入作戰體系,使信息情報的傳輸處理更快、效能更高,是一個沒有止境的課題。今後,作為與指揮、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網絡連接在一起的整個偵察、監視和目標捕獲(RSTA)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裝甲偵察車在感知裝備設備中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

  近年來的一些軍事衝突,讓人們越發清晰地看到無人機在偵察、作戰方面的潛力。有專家認為,裝甲偵察車今後與無人機的配合會越來越緊密。無論是作為一個偵察單元與另一個偵察單元的無人機共享信息、協同作戰,還是加裝配備小微型無人機將其納入自己的偵察單元、加強自身偵察能力,都將成為裝甲偵察車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特別是加裝無人機後,裝甲偵察車必將進一步拓寬偵察視野,迎來全新發展。(蕭 進 陳紅軍 楊蕎郡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6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