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 24 13:24:37
來源:解放軍報

萊茵戰車的“火炮進化史”

字體:

  裝備Rh-120/L55型滑膛炮的韓國K2坦克。資料圖片

  前不久,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024年國際裝甲車輛大會上,萊茵金屬BAE系統陸地集團與英國國防設備支持中心宣布,第一輛“挑戰者3”原型車P1已從特爾福德工廠推出。值得關注的是,這款最新型“挑戰者”坦克摒棄了英國人一直青睞的L30-A1型120毫米線膛炮,轉而採用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Rh-120/L55型滑膛炮。

  火炮威力,是當代主戰坦克炮的一項重要性能指標。在採用相同技術水準的發射彈藥時,性能更好的火炮更具殺傷力。

  同經典的Rh-120/L44型滑膛炮相比,Rh-120/L55型滑膛炮在長度上比前者多出約1米。隨着坦克身管的加長和新型DM6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採用,其穿甲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

  作為萊茵金屬公司的招牌産品,Rh-120系列滑膛炮被美、法、意、韓等多國引進。飽受青睞的背後,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未來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請看本期解讀。

  後來居上,力爭成為新一代“經典之炮”

  戰場上,火炮曾被譽為“戰爭之神”。如今,戰爭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作為工業化時代象徵的鐵甲巨炮,還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今天的戰場?其實,從加農炮到火箭炮,從迫擊炮到坦克炮,火炮從未在現代戰場上缺位。

  對坦克而言,火炮是其強大戰力的體現,也是坦克最重要的部分。得益於火炮的加持,坦克從發明初期的“移動碉堡”逐步發展成“移動炮&”,在戰場上更具殺傷力。

  坦克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其更強調穿甲能力,精度要求高,尤其注重首發命中率。英國軍事專家詹森·弗萊明説:“一個國家只有擁有世界頂尖的工業水平,才能造出一門合格的坦克炮。”坦克炮鍛造流程複雜、技術難度大,是相關工業製造領域的“天花板”。其研製不僅考驗軍工水平,更對一個國家的重工業水準有着嚴苛要求。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傢具備獨立研製坦克炮的能力。

  作為坦克的發明國,英國曾是坦克炮領域的先行者。英國皇家兵工廠出品的L7系列105毫米線膛炮是公認的“經典之炮”,西方多數國家的主戰坦克都曾裝備過這款火炮。相比英國,在坦克炮的研製上,德國起步稍晚但後來居上。超越“經典之炮”的,就是萊茵金屬公司的Rh-120/L44型滑膛炮。

  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西德正好處於冷戰雙方對抗的最前線。為此,西德迫切需要一種極具進攻性的主戰坦克,用以對抗蘇聯的重型裝甲。“如何讓坦克變成真正的進攻武器?”這成了當時西德軍工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憑藉研製“卡爾”重型臼炮的成功經驗,萊茵金屬公司最終挑起了這副重擔。

  1958年,萊茵金屬公司獲得了英國的L7A3型105毫米線膛炮的生産授權。萊茵金屬公司在L7A3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加大身管直徑、去掉膛線、後移火炮抽煙孔……在“德國炮匠”的巧手之下,Rh-120/L44型滑膛炮的性能全面趕超,被外界評為“歐洲最強坦克炮”。

  Rh-120/L44型滑膛炮的彈道性能要比L7A3提高約60%,但它的炮彈尺寸、後坐力與L7A3相差無幾。在同時代的120毫米口徑坦克炮中,L44身管最短、全重最輕、藥室最小,殺傷威力卻絲毫不減。該炮還可發射彈芯為貧鈾合金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夠擊穿當時所有現役坦克前裝甲。

  Rh-120/L44型滑膛炮一經問世,便創造了一系列新紀錄,成為國外客戶競相購買的“爆款”産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萊茵金屬公司的Rh-120/L44型滑膛炮已成為繼L7A3之後,西方世界新一代標準坦克炮。

  與時俱進,追求更大威力從未停歇

  時代在發展,對手同樣在進步。1990年,蘇聯基洛夫工廠和莫洛佐夫設計局聯合研製的T-80U主戰坦克亮相紅場閱兵。T-80U裝備的2A46M-1型125毫米滑膛炮不僅射擊精度高,還能發射新一代125毫米穿甲彈,穿甲性能出色。

  蘇聯在坦克炮領域取得的突破進展,讓萊茵金屬公司深感壓力。萊茵金屬公司決定開發性能與之抗衡的新坦克炮。起初,他們在“口徑即正義”的理念影響下,計劃研製140毫米滑膛炮。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再考慮到大口徑火炮對發射後坐力、備彈數量和坦克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只好改為折中方案,基於Rh-120/L44型滑膛炮升級改進的L55型滑膛炮應運而生。

  坦克炮,就是殺傷威力要大、射速要快、射擊要準。在口徑不變的情況下,L55比L44身管長1.32米,從而賦予炮彈更長的加速時間,使其初速更快、射程更遠、精度也更高。相較L44,該炮的特別之處在於可發射新型DM6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的距離上可以輕鬆穿透770至800毫米的垂直鋼裝甲,戰場殺傷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引人注意的是,Rh-120/L55型滑膛炮採用身管自緊、電渣重熔和炮膛鍍鉻等技術,讓該炮得以充分延壽,能經得住多達650發炮彈的發射,使用壽命遠超普通坦克炮。

  2022年6月,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德國新一代坦克KF51“黑豹”驚艷亮相,其裝備的Rh-130/L51型滑膛炮,讓全世界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其研發公司萊茵金屬。

  從120毫米升級到130毫米,可不只是將炮管造得更粗那麼簡單。為了提升新坦克炮的威力,萊茵金屬公司採用新的高強度鋼、改進的內膛鍍鉻技術、數字式控制技術、更大的發射藥室空間,讓Rh-130/L51型滑膛炮獲得更高的炮口速度、更遠的發射距離和更出色的裝甲穿透力。該炮還帶有垂直滑動式炮尾機構,配備隔熱套筒,得以承受880兆帕的高膛壓。此外,該炮配備了炮口校準參考系統,可為坦克連續射擊提供更高的精度。

  相比Rh-120/L55型滑膛炮,Rh-130/L51型滑膛炮的威力提高了近50%,其配備的穿甲彈,採用半可燃藥筒技術,發射時炮彈動能大幅提升,穿甲威力是Rh-120/L55型滑膛炮的1.5倍左右。

  從Rh-120/L44到Rh-120/L55,再到Rh-130/L51,萊茵金屬公司緊跟時代步伐的一次次推陳出新,雖未達到盡善盡美,但其在追求火炮更大威力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世人品讀。

  另辟蹊徑,管窺坦克炮發展新趨勢

  縱觀世界坦克發展史,線膛炮和滑膛炮相互替代、口徑不斷增大,是傳統坦克炮的主要發展趨勢。隨着作戰樣式、戰場環境和目標特性的不斷改變,現代戰爭對坦克炮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下一代坦克炮如何發展,成了包括萊茵金屬公司在內的諸多軍工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坦克擁有火力、機動、防護三位一體的優勢,同時其發展也受制於這三個要素的互相牽制。雖然説想要提升坦克火力打擊效能,增大坦克炮口徑是技術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思路。但是,更大口徑坦克炮無疑會帶來更大重量,也會明顯擠佔坦克的防護和機動空間,減少坦克的炮彈搭載量,影響其火力持續性。據分析,美國的M1A2 “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一旦換裝萊茵金屬公司的Rh-130/L51型滑膛炮,噸位將超過70噸,其在戰場上的靈活機動性就將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換裝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並不是提升坦克火力打擊效能的最好解決方案。

  未來戰爭中,新概念坦克炮或將奪取戰爭主動權。各軍工企業紛紛對新概念坦克炮進行了研究。

  一是電磁坦克炮。它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种先進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大炮將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電磁坦克炮是利用電磁系統中電磁場産生的安培力來對金屬炮彈進行加速,使其達到打擊目標所需的動能。與傳統火藥推動的坦克炮相比,電磁坦克炮初速高,可大大提高坦克射程,且能通過改變電流大小精準控制彈丸速度和射程;其彈丸小而輕,既容易實現裝填自動化,又便於減輕後期供應的負擔;無火焰、煙幕、聲響和後坐力,利於隱蔽作戰,並能以較大動能直接撞擊目標,殺傷威力大。二戰時期,萊茵金屬公司就曾對電磁炮技術進行過探索,但因為當時技術的局限,並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是電熱化學炮。它是由電弧放電産生的高溫高壓等離子體與適當選擇的工質作用,産生急速膨脹氣體,加速彈丸發射,實際上是電磁發射技術與傳統發射技術相結合的一種發展思路。它的優點是初速高、射程遠、炮口能量高;採用傳統坦克炮的身管技術,技術較為成熟,便於在現有坦克炮的基礎上加以推廣應用;利用了電磁炮的電源技術,具有多種形式可供選擇的電源系統,同時輸入電能水平的要求比電磁炮低,便於供能系統的小型化。

  三是激光炮。它可利用強大的定向發射激光束直接毀傷目標或使之失效。激光炮的威力特別大,稱得上是“炮中王”。激光炮在一秒內能發射1000發“光彈”,光彈就是威力無比的“強光束”。2013年初,萊茵金屬公司研發了一款“天空衛士”激光炮。這型激光炮能切斷1000米外的鋼梁,是當時研發的功率最大的激光武器。若想在坦克炮發展上實現更大超越,激光炮或許會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技術思路。

  總的來看,坦克作為現代陸軍的重要武器裝備,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戰場瞬息萬變,坦克炮只有不斷升級,才能再鑄新鋒。無論是萊茵金屬公司抑或是其他軍工企業,誰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革新,誰才有望鍛造出下一代超越經典的“火力鐵拳”。(周韻 詹乾坤 馬鵬飛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