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伊朗對外展示了可發射空空導彈的“卡達爾”無人機,並&&該型無人機已經部署到邊境地區以增強防空能力。這則消息受到多方關注。
在用無人機發射空空導彈方面,伊朗不是“第一人”。2002年,美國“捕食者”無人機就向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狐蝠”戰鬥機發射過兩枚“毒刺”導彈,不過都未命中。
近年來,這方面的探索逐漸增多。當前,美國一家公司正在研發的“遠射”無人機,功能之一就是發射空空導彈。土耳其拜卡公司研製的AKINCI無人機,據稱也可發射空空導彈。2023年,美軍開始在MQ-9“死神”無人機上搭載“響尾蛇”空空導彈,試圖讓其獲得一定的空戰能力。
但從總體來看,無人機發射空空導彈還處於探索階段。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少,其中之一就是用無人機發射空空導彈客觀上存在一定難度。
眾所周知,研製空空導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造出一款成熟的空空導彈投入更多。這種情況導致目前無人機使用的,大都是為現役有人戰機研製的空空導彈。這些空空導彈,只有一些滿足條件的無人機才能搭載。比如,無人機要有足夠的升力和搭載空間,機體強度要能承受導彈重量和發射時産生的作用力,挂載導彈後不會過度影響無人機飛行性能等。無人機要同時滿足這些條件,並不容易。
用無人機發射空空導彈的另一個難點是從發現到摧毀的時間鏈條較長。和有人駕駛戰機飛行員可以即時發現情況、快速決策不同,能發射空空導彈的無人機通常由人在地面上操控,各種信息的傳輸依賴無線通信鏈路。儘管科技在發展,信息傳輸速度在提升,但電磁環境日益複雜、遠距通信形成的路徑損耗、對方實施的電磁干擾等,都有可能拉長從發現到摧毀的時間鏈條,甚至使無人機在關鍵時刻失聯。這個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
機動能力不夠,也影響着無人機挂載空空導彈的進程。與制空能力很強的有人駕駛戰機比,不少能搭載空空導彈的大型無人機飛行速度較慢。兩者一旦發生對抗,無人機往往會處於“無力還手”的處境。這方面的擔憂,也遲滯了一些國家及軍工企業的研發。不過,隨着戰鬥無人機的出現,這方面的擔憂正在被“稀釋”。
一些難度則來自無人機的操作者之間需要磨合。無人機發射空空導彈,通常採取“前端無人、後方有人”的模式,操作者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機組。主飛操作員、傳感器操作員、任務情報協調員和圖像分析員之間,需要高效協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經過系統、大量的訓練,才能確保無人機用空空導彈實施有效打擊。
難點不少,但探索仍在繼續。這一情形,反映着各國對無人機空戰能力的預判和新期待。(楊龍霄 劉凱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