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美國宣布已經開始與尼日爾軍政府討論從該國撤出美軍的問題。今年3月,尼方突然要求美國撤軍,而這只是西非薩赫勒地區國家要求西方國家撤軍的最新行動。此前,法國已經被要求從馬裏、布基納法索等國撤出軍隊。很多歐美智庫以及媒體擔心,這會導致西方在薩赫勒地區的影響力大幅下降以及俄羅斯乘虛而入。甚至有研究機構稱,西方在薩赫勒地區的影響力已經瓦解。那麼,現在西方國家在該地區部署的軍隊還有多少?為何薩赫勒地區國家要將這些軍隊“掃地出門”?俄羅斯力量又能否取而代之?
4月13日,尼日爾民眾在首都尼亞美舉行示威活動,要求美國撤軍。(視覺中國)
“我們的信息很明確:美國士兵收拾行李回家!”
“這裡是阿加德茲,不是華盛頓,美軍滾回家!”4月21日在尼日爾中部城市阿加德茲,一名抗議者舉着大橫幅,要求美國從尼日爾撤軍。當天成百上千的民眾參加了抗議活動,活動組織者埃穆德告訴法新社:“我們的信息很明確:美國士兵收拾行李回家!”
在上述抗議活動舉行後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22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宣布,華盛頓已經開始與尼日爾軍政府討論從該國撤出美軍的問題。五角大樓計劃派一個小型代表團前往尼日爾參加會談,其中包括美國非洲司令部的成員,但撤軍時間表還不能確定。
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等媒體報道,美國在幾個非洲國家都有軍事存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增加了在非洲的軍事足跡。2007年,美國國防部統一了其在非洲的工作,成立了非洲司令部。美國2013年首次向尼日爾部署軍隊,目前在該國兩個基地共部署了大約1000名駐軍。這兩個基地一個是位於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的101空軍基地,另一個是位於阿加德茲的201空軍基地。其中201空軍基地為無人機基地,造價高達1.1億美元。這是美國在非洲最大的無人機基地之一,能使華盛頓進行幾乎覆蓋整個薩赫勒地區的情報、監視和偵察活動。該地區從非洲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紅海,包括馬裏、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等至少14個國家。
今年3月,尼日爾突然要求美國撤軍。此外,乍得被爆也提出同樣的要求。據路透社報道,該媒體記者看到了一封乍得空軍參謀長艾哈邁德4月4日發給該國過渡政府的信件。艾哈邁德在信中&&,他已告知美國武官,要求華盛頓停止在阿吉·科賽空軍基地的活動,因為美國人未能提供他們有理由駐紮在那裏的文件。一名美國官員透露,美國在乍得的輪換部隊不到100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規劃在該地區的任務。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對此回應説,華盛頓正在與乍得官員就兩國安全夥伴關係的未來進行對話。
尼日爾等國要求美國撤軍,是薩赫勒地區國家驅逐西方軍隊的最新行動。去年7月尼日爾發生政變後,要求法國撤軍。法國於去年12月撤出了其部署在尼日爾的軍隊。此外,去年2月,法國在布基納法索的要求下,從該國撤軍。2022年8月15日,法國軍隊總參謀部發表聲明,稱駐紮在馬裏的“新月形沙丘”行動最後一支部隊離開了該國。
據路透社2023年9月梳理,截至當時,法國在尼日爾部署了約1500名士兵,在乍得、科特迪瓦、塞內加爾和加蓬分別部署了1000人、900人、350人和400人。德國當時有887名士兵駐紮在馬裏,其中包括駐紮在北部加奧區的755人,其餘部署在馬裏首都巴馬科。大約110名德國士兵駐紮在尼亞美。意大利國防部稱,在尼日爾發生政變前,羅馬在該國有大約300名士兵。歐盟2022年12月在尼日爾發起了一項為期3年的軍事訓練任務,為此部署了不到100人的軍隊。
2023年8月6日,意大利國防部&&,65名意士兵已乘軍用飛機離開尼日爾。2023年12月,有消息稱德國完成從馬裏撤軍,從而結束了本國在聯合國馬裏多層面綜合穩定團框架內的任務。除去法國已經撤出的軍隊,以及美國將撤走的軍隊,相較於去年9月,法美德意等國在西非和中非地區的軍隊將減少3000多人。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加蓬發生軍事政變,該國軍政府之後與法國發生外交摩擦,而這也使駐加法軍隨時可能被“掃地出門”。
“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
隨着西方國家軍隊一個接一個主動撤離或者被趕出薩赫勒地區國家,不少歐美智庫和媒體紛紛對此&&擔憂。還有不少歐美媒體&&,隨着西方國家軍隊的撤出,西非以及薩赫勒地區的恐怖主義行動將大增,安全形勢將不斷惡化。
那麼,為什麼薩赫勒地區國家要冒着安全風險,將歐美國家軍隊驅逐出去呢?據美國“攔截”新聞網3月19日分析,雖然在尼日爾的美軍兵力在過去10年增長了900%以上,但薩赫勒地區的恐怖主義活動沒有得到遏制。據美國國務院統計,2002年至2003年期間,極端武裝分子在整個非洲僅造成23人傷亡,而美國國防部研究機構非洲戰略研究中心的數據則顯示,2023年,僅在薩赫勒地區,極端分子發動的襲擊就導致超過1.16萬人死亡,比20年前增加了500多倍。
《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尼亞美民眾發現,大部分當地人對西方近年來在尼日爾的反恐行動持負面看法。“沒感到他們為我們做了什麼,承諾修的路沒有修,把我們的資源拉走了卻不給我們錢……西方國家並沒有幫助我們,他們應該離開了。”當地人蘇雷説。
西方多家研究機構也指出,歐美在與薩赫勒以及其他非洲地區國家交往時表現出的“家長式作風”,也是這些國家對西方非常反感的地方。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發文稱,“家長式作風”是指強國利用杠桿或脅迫手段影響弱國的決策,使其符合自己的目的。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透露,尼日爾之所以今年3月突然要求美國撤軍,與後者的態度密切相關。該智庫發文稱,3月16日,也就是美國軍方高官訪問尼亞美一天后,尼日爾軍政府就宣布立即中斷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尼軍方發言人阿布德拉曼上校&&,尼方之所以做出上述決定,部分原因是由於美國警告尼日爾與俄羅斯和伊朗的關係太過密切、美國高官訪尼缺乏適當的外交禮儀,而且他們態度傲慢。
尼日利亞政治和國際事務分析師薩姆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尼日爾要求美國撤軍,是因為尼亞美對西方的長期欺騙以及掠奪資源感到不滿,這導致尼日爾長期貧困和不發達。不僅是尼日爾,馬裏、布基納法索和乍得等非洲國家都做出了類似決定。一位尼日爾軍政府官員對記者&&,軍政府一些高官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今時今日的尼日爾,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我們只想發展好經濟,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上述官員&&,當他們意識到美國軍事基地沒有幫助尼日爾實現發展時,就取消了軍事合作協議。尼日爾軍政府並不反對美國人投資,只是不希望他們駐軍。
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春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即西方介入對薩赫勒地區應對恐怖主義威脅並未産生預期效果,以及該地區國家民眾對西方的不滿情緒持續積累。他認為,非洲在進入21世紀特別是第二個十年後,戰略自主性上升,這也可稱作新一波的“去殖民化運動”,其重心已經從20世紀60年代的追求政治獨立,轉向今天追求安全獨立和經濟獨立。
“非正式安排”不容小覷
西方國家從薩赫勒地區撤軍,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發文稱,這標誌着非洲精英們負責非洲事務的新時期到來。非洲國家領導人越來越多地對西方大國表達不滿。這一趨勢反映出非洲人越來越認識到,非洲問題最好由非洲人自己來解決。不過,相關事件也標誌着西方在薩赫勒地區影響趨勢的轉折。比利時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非洲項目主任維綸2023年年底發文稱,西方在西非的影響力“瓦解”。
張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西方在薩赫勒地區影響力瓦解”這一觀點,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從正式安排的角度來看,西方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的確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從非正式安排的角度看,西方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到底受到多大影響,仍然很難判斷。事實上,西方在當地的影響力絕大多數是以非正式安排的形式發揮作用的,如法國與非洲的特殊關係、西方國家在該地區的情報網絡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既有非正式安排的支持下,正式安排在被公開終結後,或轉化為非正式安排潛伏下來,甚至得到強化。西方在薩赫勒地區的影響力,更有可能出現“結構轉型”而非“全面消退”。
西方國家也並未放棄在其他非洲國家部署軍事力量。《華爾街日報》今年1月報道稱,美國目前正試圖簽訂新的安全合作協議,並考慮在加納、科特迪瓦和貝寧等國部署無人偵察機,華盛頓與相關國家就此進行了初步談判。
嫁禍俄羅斯比承認“無能”更有效
隨着西方國家在薩赫勒地區軍事合作進展不順,很多歐美媒體都將矛頭指向俄羅斯,認為此前的俄私營防務承包商瓦格納集團不斷擴大其在非洲的足跡,擠壓了西方國家的戰略空間。
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美國CNBC網站等媒體報道,瓦格納集團有大約5000名成員,從2017年開始在非洲多地開展業務,已經在中非共和國、利比亞、馬裏和蘇丹等非洲國家開展活動。2023年,瓦格納集團發動叛亂被平息後,該組織被改名為“非洲軍團”。今年1月,100名俄羅斯“非洲軍團”成員抵達布基納法索,還帶來了防空系統和其他裝備。
很多尼日爾民眾對俄“非洲軍團”寄予了厚望,相信後者能夠保障當地民眾的安全。一些人&&,他們看到俄雇傭兵幫助馬裏從叛軍手中奪回了領土。“我們希望俄羅斯人來,”尼亞美的活動人士薩利説:“我們在等待他們,急切地等待他們。”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尼日爾正在積極使用俄羅斯發行的米爾卡(類似中國的銀聯卡,俄羅斯2015年12月開始發行——編者注),馬裏、布基納法索也都提出了不再使用西非法郎、想擺脫被西方控制的想法。
對於俄羅斯“非洲軍團”在薩赫勒以及其他非洲地區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張春認為,可能遠低於西方所宣揚的情況,原因包括:西方在非洲經營已久,俄羅斯“非洲軍團”並不是可以隨意滲入的;西方與非洲部分國家的正式安排的終結,需要一個能説服公眾的藉口,嫁禍俄羅斯遠比強調非洲戰略自主性更為有效,因為嫁禍俄羅斯只能説明“敵人太狡猾”,而強調非洲戰略自主性只會承認“自己太無能”。
在張春看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從薩赫勒地區國家撤軍後,該地區的安全自主性會有可能得到明顯提升,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可能惡化,地區安全治理改善努力將變得更為複雜。目前,尼日爾的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位在尼日爾常駐12年之久的某中資企業員工何星(化名)對《環球時報》記者&&,在尼亞美,可以看到街上乞討的人越來越多。當地最大批發場所加達戈市場,物資種類明顯減少,土豆、洋蔥、西紅柿等普通蔬菜雖然不難買到,但價格也漲到此前的至少兩倍。此外,尼亞美高檔酒店麗笙大酒店原來每天爆滿,歐美人居多,但現在入住率只有約20%。由於生意難做,當地中餐館從5家減少到兩家。
“雖然如此,但尼亞美的安全形勢還不錯,即使在晚上出來也沒有什麼安全風險。”何星説,但在尼日爾邊境地帶,隔三岔五會爆發一些小規模衝突。“從目前來看,尼日爾軍政府正在尋找適當方式發展經濟,他們需要一點時間。”薩姆森説,薩赫勒地區恐怖活動並沒有減少,非洲國家必須尋找其他方案,來讓該地區的動亂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