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海象”級柴電潛艇。資料圖片
據報道,3月15日,荷蘭國防部國務秘書克裏斯托夫·范德馬特在登海爾德海軍基地發表講話時宣布,荷蘭海軍“海象”級潛艇更新項目“花落”法國海軍集團。根據這份價值56.5億歐元(約合61.7億美元)的合約,法國海軍集團將為荷蘭海軍建造4艘新型常規動力攻擊型潛艇。
在當前世界地緣政治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海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已成為國家防務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不僅主要軍事大國高度關注,部分中小國家也在設法提升海軍戰力。此次荷蘭斥鉅資對潛艇進行升級換代,就是提升自身防務能力、特別是重振潛艇製造業的重要舉措。對此,荷蘭國防大臣卡伊莎·奧隆格倫在社交媒體&&上將其稱之為“加強安全的重要一步”。
時移境遷,“海象”被迫“超長待機”
荷蘭雖然國土面積狹小,歷史上卻曾是海軍強國。作為昔日歐洲最強海上貿易國家之一,荷蘭早在17世紀便贏得了“海上馬車夫”的名號。其海軍建設飛速發展,不但艦船總數一度超過英、法海軍總和,在潛艇建造方面也頗有建樹。
1620年,荷蘭工程師科內利斯·德雷貝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真正潛航的潛艇——“隱蔽的鰻魚”。這艘潛艇用牛皮包裹鐵框木架,通過羊皮囊注放水控制上浮下潛。此後,荷蘭還發明改進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潛艇技術,如潛艇水下潛航必不可少的“通氣管”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一直堅持自建潛艇,先後研製出“海豚”級、“旗魚”級、“海象”級、“海鱔”級等多款潛艇。由於荷蘭潛艇多以海洋哺乳動物命名,被外界戲稱為“海洋動物園”。其中,“海象”是20世紀90年代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之一,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國海軍中為數不多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柴電潛艇,由此成了荷蘭海軍一張亮眼的名片。
“海象”級潛艇項目早在1978年就已啟動,荷蘭海軍原計劃在“旗魚”級潛艇退役後補充6艘“海象”級潛艇,但實際只建成了4艘,於1990至1994年間先後入列服役。該型潛艇艦長67.7米,寬8.4米,水面排水量2350噸,水下排水量可達2800噸,推進系統為3&12缸四衝程SEMPT-Pielstick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可達4兆瓦,單軸推進,配有5葉大側斜螺旋槳,9節航速時最大航程可達1萬海裏。
“海象”的設計製造有不少創新改進之處。如“淚滴形”雙殼結構設計將水下最高速度提升至20節,MAREI高強度鋼製造工藝減少了船體中的調節器和焊縫數量,使得其最大潛深超過300米,同時也更加靜音。“海象”最具創新性的地方當屬採用了當時較為領先的X型尾舵。這種設計具有安全性高、回轉半徑小、機動靈活、抗沉性強等諸多優勢,後來被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潛艇廣泛採用。憑藉“SEWACO-8”作戰數據自動處理系統、“吉普賽”(GIPSY)數據系統和綜合火控系統,“海象”在數據處理、傳感器、武器和&&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自動化程度。
然而時移境遷,隨着荷蘭潛艇製造業的衰退,其潛艇部隊也開始“青黃不接”。自“海象”之後,荷蘭潛艇製造企業再未接到任何訂單,落入“顆粒無收”的尷尬窘境,“海象”也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荷蘭海軍唯一在役的潛艇。掐指算來,如今“海象”已經服役30余載,遠超其25年的設計使用壽命,的確是有點“廉頗老矣”的味道。
為確保潛艇部隊在新艦列裝前不至於“挂空擋”,荷蘭海軍只好想辦法為該型潛艇“續命”。2013年5月,荷蘭國防部與荷蘭船舶技術服務供應商英泰公司(Imtech Marine)簽署合同,通過升級改裝將“海象”使用壽命延至2025年。然而,從目前情況看,新一代潛艇估計最快也要到2034年前後才能“接棒”。於是,荷蘭海軍又想出了“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將兩艘“海象”級潛艇退役,以便為另外兩艘的維修保養提供零部件。2023年10月,第一艘“海象”完成退役,第二艘也將進入退役程序。由此看來,這最後兩艘“海象”將不得不在“超長待機”的道路上繼續苦撐下去。
高手對決,“梭魚”最終拔得頭籌
“海象”替換計劃始於2014年,在幾經延期中,多家國際軍工巨頭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2019年12月,荷蘭國防部宣布,經前期篩選,法國海軍集團、瑞典薩博集團和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入圍競標名單。2022年11月,荷蘭國防部向3家公司發出詢價,並於2023年7月收到了遞交的標書。海軍集團提交的方案是“梭魚”級核潛艇的常規動力版,薩博集團參加競標的是基於瑞典海軍A26潛艇的C718改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帶來的是基於該公司為德國和挪威海軍建造的212CD“隱身”潛艇的212CDE升級版。
經荷蘭國防部多番研究分析和對比權衡,海軍集團的“梭魚”成了最後的贏家。無論是薩博集團的C718,還是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的212CDE,都是經過多輪篩選才“殺進決賽圈”的“武林高手”,“梭魚”能夠笑到最後,自然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一是擁有更為雄厚的技術支撐。“梭魚”級核動力潛艇被視為目前歐洲最先進的潛艇,相較上一代“紅寶石”級潛艇,其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模塊等技術性能實現了質的飛躍。目前,海軍集團已建成3艘“梭魚”級核潛艇。相較之下,薩博集團的A26潛艇還處在研發“進行時”。常規動力版“梭魚”有着核動力版相同的血統,具備同樣的先進流體動力學船體以及強大的戰鬥系統和聲吶套件。海軍集團目前拒絕透露發電/儲能解決方案架構的具體細節,但明確&&其將基於成熟的技術,可提供長續航時間和“寬廣的作業範圍”。
二是更加符合目標客戶的産品需求。根據荷蘭國防部的要求,新潛艇既要能夠在荷蘭近海的淺水區和狹窄航道中“騰挪”,也要具備後勤自給能力,能夠在遠海和較深水域執行全球任務。此外,近年來荷蘭國防部視潛艇為“最重要的戰略武器系統之一”,一直努力維持並提升潛艇戰力,尤其是長時間獨立作戰能力。荷蘭國防部2023年4月&&的加強三軍遠程常規打擊能力計劃中明確指出,海軍艦艇缺少威力大、射程遠的武器。“梭魚”方案非常貼合荷蘭海軍的需求:一方面,船體大小適中,能夠同時滿足執行近海淺水任務和遠洋深水長時間作業的要求;另一方面,改進的魚雷管可以發射“戰斧”等遠程巡航導彈,從而大幅提高了海上遠程打擊威力和作戰能力。此外,得益於更先進的傳感器、通信系統以及非穿透性光電桅桿技術,該型潛艇具有出色的反潛和情報、監視、偵察(ISR)能力,非常適合執行情報蒐集任務。
當然,具體報價對於此次中標也功不可沒。荷蘭國防部稱,海軍集團“成功為多種能力提供了平衡且切合實際的報價”,低於項目預算。荷蘭《電訊報》指出,由於海軍集團為部分國有,因此能夠“以最優惠的價格提供最好的潛艇”。難怪國務秘書范德馬特&&,當三家公司的標書一起放在辦公桌上時,他“幾乎一眼就相中了”法國的那份。
用心良苦,謀求借此告別“寒冬”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冷戰結束後國防壓力驟減,加之國際軍工市場競爭加劇,荷蘭潛艇工業遭遇了“零訂單”的寒冬,由此導致專業人才急劇流失,産能大幅滑坡,並陷入惡性循環難以自拔。荷蘭潛艇製造企業陸續關門破産,就連曾建造“海象”的鹿特丹幹船塢公司也未能倖免,荷蘭潛艇工業隨後長期處於“瀕死”狀態。因此,這次潛艇採購並非一次普通的軍火交易,同時也是荷蘭借機重振本國潛艇工業乃至整個軍工造船業的一次努力。
基於這一考慮,荷蘭國防部在招標中可謂“用心良苦”。儘管荷蘭不再擁有“整艘”潛艇自主設計、工程和建造能力,但荷蘭國防部希望能讓荷蘭本土軍工參與潛艇的建造和維護。在開標前的預篩階段,就將未與荷蘭工業部門建立必要合作夥伴關係的西班牙納凡蒂亞公司淘汰出局;在投標階段,積極鼓勵競標方提高荷蘭工業和技術機構的參與;在評標階段,明確&&中標企業需與荷蘭經濟部門簽署工業合作協議,並將之作為一項“必備關鍵要素”。這份協議旨在“加強荷蘭國防工業的技術和工業基礎”,荷蘭海軍物資維修部也將在新潛艇的維修中發揮協調作用。
合同簽署後,荷蘭政府還將與中標企業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明確有關使用權、信息安全和知識交換等方面的協議。總之,採購項目的重點就是技術轉讓和荷蘭本土軍工的深度參與。荷蘭看守內閣經濟部長阿德里安森斯稱,至少10家荷蘭公司和2家知識機構將直接參與潛艇的生産,若是某家荷蘭公司退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都必須由其他荷蘭公司來頂替。
不過對於最後的開標結果,荷蘭國內存在不少反對意見。荷蘭議會議員克裏斯·斯托弗&&,海軍集團的游説可能導致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並要求正式簽署合同前就此展開國會辯論。儘管海軍集團&&願意完全轉讓技術並在荷蘭國內製造潛艇,很多批評者仍不“買賬”。他們認為建造控制權仍將由法國人掌握,荷蘭軍工部門真正參與的程度將十分有限,而且海軍集團肯定會青睞法國的就業市場,而不是荷蘭軍工業。此外,根據合同,前兩艘“梭魚”將在2034至2037年間交付,距今尚有10年之久,屆時能否如期交付並真正投入使用也是個問題。因此,荷蘭此番“借船出海”以提升戰力並重振潛艇製造業,其最終效果如何還是個未知數。(梁君 孫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