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海洋深處,一艘灰白相間、流線優美的“快艇”揚起陣陣浪花泛水而行,它就是剛剛入役土耳其海軍的“槍魚”武裝無人艇。這艘配備電子戰系統的無人艇,不僅在土耳其國內引發了“圍觀”熱潮,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
今年初,土耳其亞洛瓦市造船廠交付其第一艘全自動電子戰“槍魚”武裝無人艇,埃爾多安總統在交付儀式上&&:“這一舉動將大幅提升土耳其軍隊的戰鬥力和威懾力。”
“槍魚”武裝無人艇為何在此時現身?又為何能如此吸睛?今後的海上戰場,“槍魚”一類的海上武裝無人艇將會擔負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力量?請看本期解讀。
土耳其“槍魚”武裝無人艇。資料圖片
“海上蜂群”呼之欲出
近幾年,土耳其在其“藍色家園”海洋戰略下大力發展海軍,根本目的是加強土耳其的海上力量,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實力。
土耳其發展武裝無人艇,與其地緣政治環境息息相關。在土耳其臨近的愛琴海一帶,近海島礁密布,水域面積有限,傳統大型水面艦艇難以在此地“施展拳腳”。因此,能在複雜海況中靈活運用的無人艇,受到土耳其海軍的青睞。無人艇以造價低廉、操作簡便而聞名,即使遭受損傷,在戰術與戰略層面造成的損失也遠小於有人艦艇。此外,土耳其近年來在軍工技術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無人裝備研發技術發展迅猛,也為土耳其大力發展武裝無人艇創造了條件。
不只土耳其,無人艇已成為很多國家競相發展的“熱點兵器”。新年伊始,韓國國會召開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自主航行船舶法”,表明將加速研究無人船舶技術;俄羅斯金吉謝普機械製造廠為俄國防部生産的首艘軍用無人艇已建造完成;美國也於今年年初完成了4艘無人艦艇的首次部署任務。
除了不斷積累無人艦艇技術,土耳其長期研究和演練以無人艦艇為基礎的“海上無人蜂群”戰術。2021年,土耳其出動數艘“信天翁”無人艇,演練海上如何自主規避障礙物、攻擊預定目標等課目。2022年,土耳其再次展開“海上無人蜂群”演練,陣容中還出現了指揮類型的無人艇。這次,土耳其研發的具備電子戰能力的“槍魚”武裝無人艇,是土耳其推行“海上無人蜂群”戰術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隨着先進電子設備在軍事領域中廣泛應用,海上電子戰趨勢日益凸顯。如德國潛艇將裝備RESM/CESM電子系統,加拿大海軍部隊將裝備“下一代達蓋”(NGDS)誘餌發射系統等。土耳其高度重視無人艦艇小型化和隱蔽化在電子戰中所具有的優勢,這也為“槍魚”武裝無人艇的誕生提供了理想的“出發點”。土方希望“槍魚”武裝無人艇能在海上“悄無聲息地行動”,將收集到的電子情報及時傳回指揮部,或者直接對敵進行電子干擾。
“槍魚”武裝無人艇是前沿作戰理論的實踐産物,它的誕生或將成為土耳其應對未來海上局部衝突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無論是對抗敵方電子偵察裝備,還是在熱點地區執行軍事任務,都具有可觀的潛力。
作戰領域獨具優勢
“槍魚”武裝無人艇作為全球首款可用於電子戰的無人水面艦艇,是土耳其國防工業發展的重要成果。“槍魚”長約15米,最大航程為400&&,最高時速36節,可攜帶導彈、電子戰設備、情報蒐集系統等多種裝備。
通過裝備電子戰系統,“槍魚”武裝無人艇不僅能執行常規的偵察、監視任務,更能在電子戰領域發揮作用。其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偵察範圍廣,拓展海基作戰力量。通常,由於地球曲率限制,海基偵察&&對海電子偵察距離主要在視距範疇,偵察目標範圍較小。“槍魚”可通過衛星、數據鏈通信等手段與母艦指揮中心建立連接,將偵察數據回傳。如果採用“槍魚”協同組網,形成區域覆蓋,將進一步提高海上態勢感知能力。相比由民用船隻改造而來的美國海軍“游騎兵”號和“游牧民”號,“槍魚”自主發現目標的能力明顯更強。
偵測精度高,提高海上偵察效能。在搜潛任務中“槍魚”使用小孔徑基陣,便於對目標實施近距離偵察,提高偵測精準度。通過縮短偵察距離,增強接收信號強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檢測裝置靈敏度不足的問題。相比之下,以色列無人艇搜潛時,一般運用拖曳式探測裝備,須使用大孔徑基陣聲吶,增加空間處理增益,以獲得較高輸出信噪比,但這種設備偵測精度欠缺。
抵近干擾強,提升電子打擊能力。如今,追求對跳頻電台干擾的良好效果,已成為電子對抗系統的重要作戰目標。對“敵”目標實施抵近干擾,可以使用較低干擾功率獲得較好的干擾效果。“槍魚”實施抵近偵察干擾,可有效降低跳頻電台所具有的傳輸時延優勢,一旦對準其跳頻頻率,能産生較好的干擾效果。此外,“槍魚”能將電子干擾功能從母艦分離,降低母艦對無人艇上電子設備的影響,在取得對敵方最佳干擾效果的同時,還降低了對己方水面艦艇的雷達、通信、導航等電子設備的自擾。
隨着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槍魚”可裝備太陽能電池和新型鋰電池等,提高續航能力。其續航表現優於法國 “FDS-3”、以色列“海上騎士”等無人艇。戰時“槍魚”可預置在主要作戰海域,對主要作戰目標實施長時間偵察。同時“槍魚”通過降低自身電磁輻射,擁有一定隱身能力,能夠有效應對海上電子對抗作戰持久力差的難題,進而提高海戰場制信息權能力。
雖然“槍魚”的設計展現了獨具前瞻性的優勢,但技術的成熟度、操作的穩定性有待考驗,未來還需在實戰中驗證價值。可以預見的是,海上作戰網電空間鬥爭日趨激烈,“槍魚”的優勢反映着當今海上武裝無人艇的發展趨勢。
瞄準未來海戰需求
“槍魚”武裝無人艇的問世,只是個開端,但也折射出一個事實:武裝無人艇很可能會成為未來海上軍事競爭的關鍵一環,開啟海戰更多新可能。那麼,未來武裝無人艇需要瞄準哪些現實需求?
組合化需求,能有效應對未來海戰“精、快、準”要求。如今,很多無人艇技術特點針對性較強,如“CUSV”無人艇主要針對掃雷任務,“太平洋950”無人艇主要用於監視、引導攻擊。隨着戰場態勢升級和技術發展進步,未來更多無人艇將是“察、擾、打”一體武裝無人艇,像“槍魚”一樣擁有偵察、干擾一體化與軟、硬殺傷一體化的綜合作戰系統,具備對目標快速指揮控制、靈敏偵察干擾和精確火力打擊的全面能力。
智能化需求,能與未來技術無縫銜接。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在無人艇領域的發展應用,“槍魚”所代表的武裝無人艇,有望具備自動航行、主動偵察、智能決策等能力。這對其提高戰場適應性和作戰效能,成為未來海上作戰中重要的信息化、智能化作戰裝備至關重要,這也是世界無人艇自主化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
集群化需求,能提供未來海戰的多重運用場景。無人艇集群作戰將是未來海上無人作戰的主要模式之一。2020年,美國海軍用多艘無人艇進行了一次“蜂群”作戰演示,依託雷達和紅外傳感器探測目標,但也是在直升機提供的威脅報警下,才實施了對“入侵目標”的包圍和攔截。當水面艦艇編隊有了武裝無人艇的編入,可輕而易舉獲取作戰海區各類信息,實現對水聲電磁信號的偵察、干擾一體化。若再配備上覆蓋電磁波和水聲波的綜合偵察或干擾系統,構建新型水聲電磁信號綜合處理系統,將實現水上水下、多&&的態勢感知與信息處理,進一步實現無人艇從集群協同自主控制向智能群體控制的躍升。
當然,相比於無人機近年來在世界軍事熱點地區上“獨領風騷”,無人艇目前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雖然武裝無人艇在關鍵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但還需落實到集群化戰術層面,才能從“獨具優勢”進階為“中堅力量”,對未來海戰格局産生決定性影響:
及時發現戰場威脅並生成態勢。如艦艇編隊在執行任務時,多艘武裝無人艇可在編隊附近區域實施協同電磁頻譜偵察和水聲偵聽,對各類電子輻射源和水下目標進行監視搜索,並與天基、空中和水面有人、無人&&各類偵察系統共同形成聯合立體監視網,通過多種偵察手段相互引導、信息匯聚綜合,為作戰提供信息支援。
多措並舉反制敵方偵察行動。針對敵方反潛探測雷達、光學成像偵察以及來自水面或岸基的雷達監視、水下偵聽網等威脅,多艘武裝無人艇可組成集群,通過電磁干擾、假目標欺騙、煙幕遮蔽、水聲對抗等多種手段為己方編隊提供掩護。
逼真模擬各類敵方電磁信號。針對敵方信號情報偵察、電子情報偵察的監視窺伺,多艘武裝無人艇不但可以在特定區域、頻段形成強力干擾,還可生成虛假的海上電子戰鬥序列和電磁頻譜活動場景,以此迷惑對方。
多艘協同提升己方防禦效果。針對敵方岸基反艦導彈、艦載反艦導彈、空中反艦導彈對己方航母、大型艦船等高價值&&的打擊威脅,多艘武裝無人艇可協同伴隨保護對象,採用微波射頻和光電對抗等技術手段,結合交叉閃爍、&&機動等戰術應用,對來襲導彈進行干擾或誘偏,降低來襲導彈的命中率和毀傷效果,也可對無人機蜂群攻擊等新型威脅進行電磁反制,從而有效擴大防護區域、應對飽和攻擊。(姚欣彤 王 順 劉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