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41垂直髮射系統配備的再裝填機構——一台折疊的伸縮式起重機。
美海軍士兵進行導彈再裝填訓練。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道,近日,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在會議上宣布,將重啟海上導彈再裝填訓練,以改變此前美海軍艦艇在紅海水域與胡塞武裝交戰時,驅逐艦上的防空導彈耗盡後不得不返港進行補給的窘況。作為曾被美海軍放棄的技術,海上再裝填技術被重提有何深意?這項技術的發展前景如何?
裝填效率低遭放棄
當前,多國海軍艦艇上都配備了導彈垂直髮射系統。作為一種載彈量較多、發射效率高、可360°全方位作戰的艦載武器系統,垂直髮射系統在防空反導、遠程打擊和反艦作戰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是現代艦艇海上作戰的主要“火力手”。
垂直髮射系統為海上作戰帶來便利的同時,其特殊的垂直式發射筒設計也給彈藥裝填帶來不少困難。為確保安全裝填彈藥,在將導彈精確裝載到艦艇內部發射單元的過程中,起重機吊臂必須垂直吊起導彈,在人工引導下緩慢將其靠近甲板上的發射口,再將其精確填入發射筒內。
自垂直髮射系統上艦以來,大部分裝備這一系統的艦艇都選擇停靠在港口或基地內,使用岸上的重型起重機進行導彈裝填。而在分秒必爭的戰場上,艦艇返港重新裝填導彈必定會消耗大量時間。為提高作戰效率,導彈的海上再裝填技術應運而生。
簡單來説,海上再裝填就是將艦載垂直髮射系統的導彈裝填工作,從港口碼頭轉移到航行在海面的艦艇上來。這一做法並無新意。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海軍在設計MK-41垂直髮射系統之初,就將海上再裝填能力納入考慮,並對再裝填機構進行測試。這套機構主要包括一台折疊伸縮式起重機,平時收起放在垂直髮射單元附近。一旦需要進行導彈裝填,起重機被迅速展開,將補給艦上的導彈吊運裝填進各個垂直髮射單元內。
美海軍一度對再裝填機構寄予厚望,希望借助這套機構提升艦艇作戰效率。然而,海上再裝填技術的使用條件苛刻,操作難度大且裝填效率低,加上這套機構佔用了艦上寶貴的作戰空間,使垂直髮射單元的搭載數量減少。隨着冷戰結束美海軍面臨的海上作戰壓力變小,美海軍最終放棄海上再裝填技術。
海戰變化催生需求
如今,隨着海上戰場形勢的變化,美海軍重提這項停用已久的技術,其背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新的海上作戰形態提出新考驗。當前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成本、可消耗武器在戰場上大量涌現。在與這些空中目標的交戰過程中,艦載垂直髮射系統可發射防空導彈對其進行攔截,但擊落數量龐大的無人機需要消耗大量導彈儲備。在當前的作戰形態下,艦艇的導彈補給周期大大縮短,一旦導彈消耗殆盡,將不得不退出戰鬥序列返回港口進行彈藥再裝填,直接影響作戰效率。
保障遠征續航能力的現實要求。美海軍認為,當前海上作戰總體呈現出距岸更遠、耗時更長的趨勢,使得艦艇返港裝彈需要花費更長時間,對水面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大幅提升垂直髮射系統的裝填效率,那麼“彈盡糧絕”的艦艇將暴露在對方火力下,被擊沉的風險大大增加。
為應對上述情況,海上再裝填技術被美海軍重新提上日程。2022年,美海軍多次開展垂直髮射系統的海上再裝填測試,借助輔助艦艇上的起重機,為並排航行的驅逐艦進行導彈再裝填。
相比艦艇上自帶的再裝填起重機,使用輔助艦艇上的起重機進行導彈再裝填,可節省艦上空間,用於增加垂直髮射單元,進一步提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美海軍知情人士&&,新的海上再裝填技術,使美海軍艦隊戰鬥力得到明顯提高。德爾·托羅稱,美海軍已經認識到“新的垂發系統的再裝填能力帶來的機遇”,並&&美海軍將在今年年中進一步測試海上再裝填技術。
實際效能有待檢驗
分析認為,雖然美海軍對垂直髮射系統的海上再裝填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這項技術遠未成熟。
使用輔助艦艇進行導彈再裝填,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同艦船在複雜海況下如何實現安全鄰靠並保持動態平衡。雖然借助先進的動態定位系統能夠部分解決上述問題,但僅限於在風浪較小的水域,並不適用於複雜多變的海上環境。在近期的一次演練測試中,美海軍官員坦言:“哪怕是在平靜水域中,起重機吊運導彈,並將導彈裝填進垂直髮射單元內,這兩項技術仍然需要繼續研究。”
即便未來新技術能夠得到熟練運用,海上再裝填也無法做到隨時隨地開展。尤其在情報偵察技術層出不窮的現代海戰場上,在對方導彈射程內進行彈藥補給的艦艇,無疑會成為對方火力網的“活靶子”。因此,艦艇仍需要先航行到安全海域再進行導彈補給。如此一來,這項技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艦艇的海上作戰效率,被打上一個問號。目前,“在公海實現重新再裝填”是美海軍為新一代海上再裝填機構定下的目標,現實卻是即便在安全水域進行這項工作,導彈再裝填過程仍問題頻發。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海上再裝填技術成熟,作戰艦艇將無需返回港口進行導彈補給,節省往返航行時間,使艦隊具備更強的可持續作戰能力,這對於海上作戰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這項技術的未來發展值得進一步關注。(宋可旸 程宇一)